反复咀嚼,品古诗词之味

2022-10-09 17:1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反复咀嚼,品古诗词之味》,欢迎阅读!
古诗词,咀嚼,反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反复咀嚼,品古诗词之味

作者:黄丹英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2年第01

我国的文学宝库中,有数量可观的古诗词,后人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来概括其历史成就。如果把文学宝库比作一只玉盘,那古诗词就是装在玉盘中的多味瓜子。正由于是多味瓜子,才经得起人们反复咀嚼,越咀嚼越觉得有味。 一、令人神往的山水味

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尽情描写祖国的山水之美,使人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中。如唐代的王维写的一首五律《使至塞上》,其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写出了古代边塞地区特有的风光:你看,一望无际的荒漠上,一缕孤烟直上云霄;黄河的尽头,一轮红日又大又圆,正缓缓地落下山去。这两句视野特别开阔,气势特别宏大。大漠、孤烟、黄河、落日四大景物,很具代表性,大漠是横写,是面,孤烟是纵写,是点;长河是近景,落日是远景。全诗动静交错、远近结合,色彩鲜明。唐代的另一位诗人李白写的一首五律《渡荆门送别》,其中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几句,从地上的山水写到天上的云月,诗人不满足于写实景,又驰骋想象,把水中的月影想象成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把正在升腾的云气想象成海市蜃楼。这几句写景状物,淋漓酣畅。还有元朝的著名散曲家张养浩写的《山坡羊赤壁怀古》一开始写道: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短短几句,写出了潼关路所处的险峻的地理位置和群山的气势、黄河的情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读了这些优美的诗句,直觉得浓浓的山水味扑面而来,令人神往。多读读这样的诗句,会对祖国的山水更向往、更热爱、更钟情。 二、感人肺腑的乡土味

恋故土、思家乡,是许多古诗词所要抒发的情怀。读一读这类诗词,会觉得那股乡土味感人肺腑、沁人心脾。唐代诗人崔颢写的七律《黄鹤楼》,尾联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太阳快要下山,可游子远离家乡,想乘船渡江回去,可江上烟波浩渺,无法前行,家乡只能留在梦中。好深的乡情!难怪传说李白读了之后也感慨万分。元朝的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是游子。游子身在天涯,眼睁睁看着夕阳西下,却不能回到家乡去,心里是何等的痛苦。可见,故乡在诗人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恋故土也好,思家乡也罢,可留给读者的却是抹不去的乡土味。

乡土养育了自己、塑造了自己、锤炼了自己,使自己有胆量、有能耐走出乡关,闯荡天下。但作为游子,不会数典忘祖,那心底里时时牵挂着家乡和亲人。乡土味越浓,越能感受到赤子的情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007d158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1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