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感悟

2023-04-10 10:27: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感悟》,欢迎阅读!
感悟,政治,教学,社会,经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感悟

作者:付慧娟

来源:《大观》2015年第03

摘要:《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它的开设对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引导性和全局性的意义。如何进行德育课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未来,是值得德育课教师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德育;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感悟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职学校一门全新的德育必修课程。通过本门课程,促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兴趣。《经济政治与社会》内容新、容量大、政策性和实效性强。它不仅更新了教育理念,更突出了职教特点。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该课程的教与学有了一定的体会。

一、熟悉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灵魂,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熟悉精通教材。认真研读教材,不仅要知道教材结构、系统和梗概,而且要对教材插图的构思,互动的安排了如指掌;不仅要对每一个单元明确教学目标,知其重点、难点、特点,而且要对每一课的每一个概念通其文,精其意,把教材的内容彻底搞深搞透;不仅要掌握教材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而且要熟知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教育性,要从教书育人两方面来把握教材内容。

《经济政治与社会》共分五个单元,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它的独立性体现在每一个单元自成体系,各自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比如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它以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顺序,按照消费者、劳动者到纳税人和理财者的角色定位,引导学生透视商品交换和消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个人的收入和理财等经济现象,掌握相关的经济常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本单元结构清晰,内容详尽,重点和难点的确立易于理解,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易于完成。它的联系性则体现在五个单元的知识框架连在一起共同建构起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总体体系,在这一建构过程中任何一个单元缺一不可。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它是全书的起始单元,它为学生参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做好了知识和能力的铺垫,是全书的基础;第三单元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它在内容上既是对第一、第二单元投身经济建设的延伸和深化,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更与第四单元参与政治生活、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构成了全书的重点,使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主动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可见,五大单元紧密联系,共同完成《经济政治与社会》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弄清单元与单元,节与节之间的本质联系,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明确基础知识和教学目标要求,才能备好课,教好课,进而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掌握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点。每一部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点,新版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也不例外。它遵循的主要原则是:第一,从中职学生特点出发,坚持三贴近原则;第二,坚持育人为本,突出德育课的思想引导作用,让学生终身受益,真心喜爱;第三,坚持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三结合;第四,遵循新的职业教育观念和新的课程教材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按照新大纲的要求,依据以上原则,《经济政治与社会》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强烈的时代感;第二,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生活;第三,体现新一轮中职教学改革中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在深知熟透教材的基础上,也一定要掌握它的编写基本原则和基本特点,这样才能全面驾驭教材,更好的了解教材的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组织好自己的各项教学活动。

(三)认真领会教材的设计思路。《经济政治与社会》立足于中职学生现状,从学生身边的经济现象、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案例出发,导入需要掌握的相关基本知识,并通过每一单元的实践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依据教材的设计思路,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特点,精心选择,合理安排,把对学生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始终放在第一位,很好的实现了德育课的教学目标。 二、了解学生需求,重视学生体验,全面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一)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需求。新课程更加突出德育课育人为本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而且还要把自己与学生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参与者、合作者。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知道他们想要得到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以他们为主体,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创设自主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使每个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学习理论知识,调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体验,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比如,在讲授商品价格一节时,我让学生尽可能的举出自己知道的商品的价格,大到百万的豪车,小到几角的纽扣,应有尽有。商品价格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带着问题,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在老师的引导下答案迎刃而解。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兴高采烈、其乐融融,对学习的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度才会越来越积极,信心也越来越强;有了体验,学生才能在问题情境、矛盾冲突、思辨碰撞中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心领神会,才能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百感交集;有了体验,教学的教育功能才得以凸显,才能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触及他们的灵魂深处,使其因触动而感动,因感动而内化;有了体验,才能实现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完成,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一门对学生有重要意义的课程,作为教师,应从学生成才发展的终极意义来看待这门课程,而非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学校指派的工作。这样,教师就会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创新地运用教材,智慧地开展教学,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因我们的引导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可君,胡卫芳.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参考 [2]龚雷雨,关注学生课堂体验,焕发课堂生命活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00b9fa2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