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读诸葛武侯传-古诗-赏析

2022-10-26 09:16: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声甘州 读诸葛武侯传-古诗-赏析》,欢迎阅读!
甘州,武侯,八声,诸葛,古诗

八声甘州 读诸葛武侯传-古诗-赏析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假设无徐庶,更无庞统,沈了英雄。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注释】

王质其人精通经史,曾著?朴论?五十篇,言历代君臣治乱之事。此词是他读?三国志··诸葛亮传?后的感受,不妨看作以文学作品形式写成的一篇?朴论?

?八声甘州?起处通常为八言、五言两句,至五言句末以叶韵注脚。本篇有所突破 ,破三、五、五〞三句,且于三言句添叶一韵。隆中〞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城西二十里 诸葛亮曾隐居于此 。见?三国志?本传南朝宋裴松之???汉晋春秋?

词人家在兴国〔今湖北阳新一带〕,可能曾有过过隆中而造访诸葛亮故里的经历 柘〞二句对仗,写哲人已杳,但见桑柘偎倚在斜阳里,禾黍颤粟于秋风中。夕阳西下的一日之暮,秋风悲鸣的一岁之暮。由于本篇所写的乃是一位赍志以殁的英雄,故开局便以这日暮、岁暮之时的萧瑟景象起篇,渲染悲剧气氛。

过英雄故里,人虽不可得而见,其事迹那么彪炳于史册。故以下即切入正题,追寻斯人一生之出处大节。

世假设〞三句,先叙诸葛亮得以登上历史舞台的契机,言当世假设无徐庶辈相为汲引,诸葛亮难免会被埋没。本计〞四句,那么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 ,自中对策〞一直写到六出祁山〞。

传载刘备亲访诸葛亮,请其出山时,曾询以天下大计,亮对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候,不可与其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国险民附,贤能为用,可以之为援而不可图。惟有夺取荆、益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等少族,外结好于孙权,内修齐于政治。如天下有变,那么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军直指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洛阳〕,将军〔谓刘备〕亲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庶几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这便是诸葛亮初步战略方案 赤壁大战〞后,刘备得到了荆州;继而又挥师入川,从刘璋手里夺取了益州之地,实现了诸葛亮战略设想的前半局部,形势一度对蜀汉十分有利。可惜由于荆州方面军的统帅关羽在外交和军事上一系列的失误,荆州被孙权袭取,致使北伐的通道只剩下川、陕一路;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


蜀道?军粮转运不及 故刘备死后,诸葛亮屡出祁山伐魏,都劳而无功 转尽青天粟 无路能通。这种局面实为诸葛亮无助之力。此二句是对上二句的转折,行文中省略了孰知〞二字,亦属我们在赏析贺铸?伴云来?一词时所介绍过的照顾省略〞,应对照上文本计〞二字自行补出。

换头三句,写诸葛亮之死。此处打破了传统的过片成法,文义紧接上片,使前后阕粘合为一。因转粟难通〞,乃有杂耕渭上〞之举。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春 ,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与魏将司马懿对垒。魏军坚壁不出,亮即分兵屯田于渭水之滨,和当地居民杂处而耕,作为久驻之计。鉴于他在军事实践中摸索出了这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作法。北伐开始有了成功的希望。

遗憾的是,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庾信?哀江南赋?,同年秋,诸葛亮不幸病死于军中,一切希望都化作了泡影。

以下二句,继而表达诸葛亮之死后造成的直接历史后果 一曹三马〞,曹〞当作槽〞。?晋书·宣帝纪?载曹操梦三马同食一槽。自魏齐王曹芳,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掌魏国军政大权,诛杀异已 ,孤立曹氏。至昭子司马炎时,竟篡魏自立,改国号晋〞。曹操之梦,果然应验。此事虽荒谬不经,但后世屡用为故实。二句谓诸葛亮一死,再也无人能够扫平曹魏,复兴汉室,而使司马氏集团如蛟龙之逢云雨,顺顺当当地开展壮大,灭蜀、篡魏、平吴,建立了统一的晋王朝。

然而尽管斯人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诗〕英雄却未可以成败作论。建兴五年 诸葛亮率诸军北驻汉中,将出师北伐,临行曾上疏刘禅,反复劝勉他继承先主遗志,亲贤臣,远小人,并陈述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及北取中原、复兴汉室的决心。这就是气冲牛斗、光照乾坤的?出师表?写得忠爱剀切,历来为爱国的志士仁人所推崇。斯人也,有斯文在,可以不朽 看璀璨〞二句,命意在此。最后,即于千百万敬仰诸葛亮的志士仁人中拈出一位杰出的代表——杜甫 ,结束全篇。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曾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避难入蜀 ,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营构草堂 ,前后居住长达三年之久 ,故以草堂翁〞命名。他游成都武侯庙时,饱蘸浓墨,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吊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千古名相,又得千古诗圣为作此千古绝唱,九泉之下,亦当含笑了。

本篇在宋词中虽然算不得上乘之作,且将诸葛亮与刘备的相遇归结为纯粹的历史偶然性〔全靠徐庶等推荐〕,并过分夸大其一身系天下安危〞的历史作用〔设想如天假斯人以永年,司马氏集团便不得崛起〕,犹未能摆脱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所无法摆脱的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但词笔一丝不苟 ,叙事井井有序,剪裁史料能做到披沙拣金,提纲挈领,要言不烦,理性的思考与感情的挥发互为理志,抽象的议论与形象的描绘交相辉映,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尤其值得称道者,以自己秋日过隆中造访卧龙故里起光,以杜甫春日在成都凭吊侯祠堂作结,时代一宋一唐,季节或秋或春,地点在襄在蜀,人物为已为杜,不无差异,但缅怀诸葛亮其人其事那么一也,缅怀其人其事时之心情那么一也,首尾照应,一脉相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05afc0075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2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