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酒婆”,学会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2022-09-22 19:03: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例析“酒婆”,学会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读!
学会,形象,人物,分析,小说

.

例析“酒婆”,学会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泉州实验中学 庄萍萍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其中人物形象作为小说的核心要素,要求我们对其应有较为准确的分析与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在阅读方面应“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便要求学生掌握理解与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小说阅读理解中能对人物进行准确到位的分析。

以冯骥才的《酒婆》为例,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应如何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①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②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③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④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⑤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⑥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⑦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⑨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一层一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⑩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帐。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根据全文,分析酒婆这一人物形象。

在进行分析之前,要明确的一点是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等并不等于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应在性格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是人物性格和其所自带的身份地位等的综合。《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是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迂腐穷酸、麻木不仁却又善良诚恳。

1 / 3'.


.

而他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迂腐穷酸、麻木不仁却又善良诚恳的读书人形象。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通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

把人物放在具体的事件中进行分析,根据相关情节把人物的某些特征筛选出来,并加以概括。本篇小说中,酒婆即使贫困不堪也决不赊账,从中可以看出她的质朴老实。可是即使贫困不堪也要花剩下的为数不多的钱来“首善街最低等的小酒馆”买酒喝,又隐约地告诉了读者这可能是一个内心有着难以言说的“苦痛”的可怜人。

而酒婆喝“假酒”平安无事,喝了“真酒”却“出事”,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深受造假流弊之害的底层人。

第二、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

找到小说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相关描写,抓住这些描写,认真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如鲁迅《故乡》中同样是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前者刻画了一个健康、活泼、勇敢的少年形象,而后者则刻画了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的旧中国农村中年男人形象。

本文对酒婆的外貌描写有“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这是一个不是叫花子却胜似叫花子的穷困潦倒的老女人。

其中还有一个精彩的动作细节描写“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这里刻画了一个对钱极其珍视的酒婆。可是即使穷困她也得先付了酒钱再喝酒,可看出为人忠厚老实,循规蹈矩。而买酒喝酒的动作描写“她拿钱撂在柜台上……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又可以看出酒婆的豪爽、干脆利落。

“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一层一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 这里再次看出酒婆是个本分老实,贫穷的人。

“分外好看,上身左摆,下身右摆,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这是对醉酒后的酒婆的动作描写,是为了使其醉后的“乐”、“潇洒”与醉前的“黯”、“寒伧”形成对比,表现穷人只有醉后,才能有片刻的“洒脱”,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浓。

第三、通过次要人物的衬托分析人物

小说中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着对比衬托的作用。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对次要人物的着墨少之又少,可是这些次要人物却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小说中的“我”面对穷困潦倒的于勒,还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这看出“我”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文中只是通过对次要人物“我”的简单描写,就把菲利普夫妇冷漠无情、虚伪自私的特点充分地衬托了出来。而《酒婆》中有一群人对酒婆起着衬托的作用,“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这是一群和酒婆“同病相怜”,有着类似命运的底层人,同样深受造假流弊之害。

第四、通过创作背景或作者情感倾向分析人物

小说作者对于笔下的人物总有着某种情感倾向,而这种在文本中流露的情感倾向也会影响我们对于小说人物的分析判断。如鲁迅对于笔下的小人物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以他笔下的很多小人物总是有着看似矛盾的性格特征。而冯骥才创作《俗世奇人》《酒婆》

2 / 3'.


.

是其中的一篇)序言中写到“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明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明间。”这样一看,冯骥才对于笔下的酒婆便是那个特殊时代产生的“怪异人物”之一了。

综上分析,从这四方面的分析来看酒婆是一位穷苦、质朴、诚实而又深受造假流弊之害的下层人民的典型形象。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09bfd21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c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