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礼学思想

2022-12-20 16:2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孔子礼学思想》,欢迎阅读!
孔子,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孔子礼学思想

作者:康丽伟



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9

摘要:礼产生于上古时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统治阶级利用礼维护统治,礼的形式和内涵在这一进程中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殷周时期礼慢慢向世俗化转变,而到了先秦时期礼乐崩塌。孔子正处于这一分崩离析的社会之中,他力图通过恢复三代之礼而平社会之乱。孔子为礼注入了新的元素,礼包含了仁的思想,恭、敬、和、俭则是礼的原则,礼的主要作用是密切伦理关系,进而改善社会关系,最终调整政治关系。 关键词:孔子 礼学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073-01 一、礼的来源

礼是随着这一观念而产生的,所以礼的本源具有宗教性质,礼的形式就是通过祭神仪式体现出来的,而这一认识在《说文》中有所体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示,天垂象显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说文》)。这表明礼的这种宗教性是由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的不了解,这一时期人们完全依赖于自然,人们对于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便产生了神这一观念,随着神思想的产生礼也产生了。进入奴隶社会时期礼成为奴隶主统治社会的一把利器,礼者,君之大炳也(《礼祀·礼运》)。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把礼的形式扩大到社会的一切方面,礼也便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到了春秋时期由于战乱频发,整个社会陷入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而这时的统治阶级依然没有放弃以礼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身处这一时期的孔子面对动乱的社会力图通过礼来恢复社会秩序,但最初意义的礼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所以孔子保持了礼的原有形式但变革了礼的内容,在孔子的理论里无论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要遵守礼,孔子认为人应立于理(《论语·泰伯》),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孔子又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论语·颜渊》),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不仅对人而且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孔子礼学思想的原则

孔子保留了礼的形式,但为礼注入了新的内容,礼要以仁为内容,所以孔子所说的礼是人道的,孔子否定古代礼中不仁的内容,在《孟子·梁惠王上》记载说: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解释其原因是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梁惠王上》,在古代的丧礼中最开始以活人殉葬,在后来的发展中人们进行了改制进而产生了人俑陪葬,不管是活人陪葬还是人俑陪葬孔子认为这都对人的残害,是不仁之事,并对其进行否定,也就是表明孔子对礼的内容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弃了其不仁的部分进行了创新。孔子的礼学思想中融入了仁,在《论语》中多次论述了与此相关的内容,如人而不仁,如何礼(《论语·八俏》),礼运,礼运,玉帛云乎哉(《论·阳货》),在孔子的思想里任何形式的礼都要以仁为支撑,如果礼而不仁,那么那些徒有其表的礼节形式也就失去了其意义。

恭、敬、和、俭是礼的原则。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如何才能做到恭近于礼,孔子认为要有的态度,即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句话是要求人们在进行各种礼节活动时要保持的态度,表达出真挚的感情。礼也要以俭为原则,礼与其奢,宁俭(《论语·八俏》),先进与礼乐,野人也,后进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恭、敬、和、俭共同维护着礼,行礼也就有了标准。 三、孔子礼学思想的作用

人与人相互联系构成复杂的社会结构网络,而身处这一网络当中的每一个人的心态调整最终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变化。所以孔子把礼的作用从调节人的伦理关系推至改善社会关系,最后调整政治关系。孔子提出礼的目的是为了拨乱反正,所以礼的作用可由个人推到国家层面。正如《礼记·礼云》记载: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义的标准来规定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实现”“”“,以礼规定了人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政治关系。孔子利用礼来规范长幼、先后次序,如此一来就能整理好亲缘和社会关系,那么政治关系自然能够得到改善,如此一来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也就达成了,进而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下百姓实现安居乐业。孔子把人伦道德与社会秩序的调节融入到礼治思想当中,这是对礼内涵的丰富,而且这也表达了孔子所追求的大同社会理想。 综上所述,孔子的礼学思想继承了先古礼学的形式,而又将仁这一新的内容注入其中,恭、敬、和、俭为礼的原则,通过密切仁的伦理关系,进而改善社会关系,最终调整政治关系,追求大同社会。孔子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儒家学派继承者的传承,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从不同的角度对礼学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礼学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思想发展历程,时至今日仍有巨大的影响。对于现代社会仍可以继承,如孔子一般推陈出新,为其注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2]刘家和.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J].孔子研究,19901.

[3]王海成.:先秦儒家礼学精神的演变[J].江西社会科学201212. [4]陆建华.先秦儒家礼学的演变[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陈来.儒家的观念与现代世界[J].孔子研究,20011.

[6]王冠.论儒家礼乐文化的形成与构建及对当下的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165. 责任编辑:杨国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16ca92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