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的影响_》的文献综述

2022-04-12 09:22: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农耕文明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的影响_》的文献综述》,欢迎阅读!
农耕,综述,文献,思维,文明

《农耕文明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前言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并且时刻影响着我们炎黄子孙的思想,言行以及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意义深远。

中华文明是个早熟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便从此进入农耕文明。所以,在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必然会产生了诸多积极的影响和一些消极影响。面,我先从积极影响开始论述。

由众多传统文化中不难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着农耕文明的影响。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传统农业影响到中国传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而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深层特点的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它也打下了以精耕细作为重要特点的传统农业的深刻烙印。

“天人合一”“三才”理论》一文中,论述了从农业实践中产生的“三才”理论,如何反过来成为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指导思想,并被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渗透到各种学派的学说中,以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斑烂的色谱中的一种“原色”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中指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也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特质。儒学是封建专制国家赖以统治的理论基础,与中国政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周文华在《中国传统法文化中正义观念的从属性及原因》指出,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法是道德法,中国的社会权威是道德权威,中国法的社会调节作用其实仍然是道德的调节。之所以如此,这和中华民族独特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有关。国向来是个农业社会,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们与其他地域、其他文化之间交流很少,大家也都能相安无事,因此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是个熟人社会。在这样的熟人社会里,道德与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强大到足以支配。 当农耕文明大胆地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时,他便变得富于生机和活力。如赵武灵王学习游牧文明的胡服骑射。比如黄河文明是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观是一种有机统一的自然观。这大概没有比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中表现得更多典型的了。以致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塑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面貌。

中华文明的农耕文明本质,其优点有时也是他的缺点。当农耕文明大胆地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时,他便变得富于生机和活力。如赵武灵王学习游牧文明的


服骑射中,农耕文明接受海洋文明先进东西时,总是表现为保守和不情愿,是被迫的。

农耕文明的代表性学说儒家学说,其中又有很多事提倡守旧和服从,反对创新、反对标新立异。在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后,天下读书人全是儒家弟子,农、工、商职业成为读书人不屑为的职业。农耕文明本身就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在中国,当儒家学说取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后,商业文化就没有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了。与商业文化的契约性特点相对应,农耕文明的家族亲情关系和儒家的排斥商业牟利的鲜明特征,中国近代的商业文化的发展就更加艰难。

而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农耕文明不可能孤立地向前发展,交流学习是必然的。

这种交流的结果就是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所谓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我们的传统制度从1840年起被迫作有史以来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大转……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峡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三峡,大致也要历时两百年。……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一日。这是个历史的必然。到那时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在喝彩声中,就可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洋了。 以上是对农耕文明对中国人思维模式影响中文献作了简要分析,农耕文明对于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产生有着根基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农耕文明也对我们本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以至于作为现代人依旧运用着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治国谋虑,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都对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结论

目前学术界对农耕文明的后世思维模式影响的研究都提出了相对系统规范的理论和见解,但是关于农耕方面的研究的重复建设比较多,研究的方向和历史时期大多集中在比较热门的历史时期上,普及研究还不够开阔和广泛。本论文旨在总结和梳理农耕文明对后世思维模式积极和消极影响这一方面问题的研究,争将研究的广度加以扩展,从分析古代农耕的起源入手,从农耕的演变对后世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方面,总结归纳出这一问题的研究,力争为农耕文明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研究提供借鉴,丰富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文献。

参考文献: 1..席海鹰:《论精耕细作和封建地主制经济》,载《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 2.李玉洁《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科学出版社 2010-04-22

3.毛阳光李婉婷《唐宋时期黄河流域的外来文明》科学出版社201003 4.《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农业技术方面的内容取材于《后稷》农书,它所反5.映的主要不是战国时代、而是战国以前尤其是春秋时代的情况。参见拙著:《试<吕氏春秋·上农>诸篇的时代性》《农史研究》9辑,农业出版社,1989年。

6/周魁一.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J]. 农业考古 , 1986,(01) 7.儒家思想对现实的积极作用[J]. 探索与求是 , 1994,(03)

8.阮绪和. 儒家仁学思想的现代价值[J]. 青年思想家 , 2004,(02)

9.薛瑞泽《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科学出版社201003


10.王震中.1998.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1.周文华; 中国传统法文化中正义观念的从属性及原因 [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二十卷第一期)

12.李玉洁《儒学与中国政治》科学出版社; 1 (201031)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台湾远流出版社 2009-07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1d65206de80d4d8d15a4f8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