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梧桐意象

2022-10-24 17:1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中的梧桐意象》,欢迎阅读!
古诗词,意象,梧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诗词中的梧桐意象

作者:马勇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3

内容摘要:原型意象这一概念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分析心理学论。他认为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积累,就是集体无意识。它是构成一种超越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而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按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当然也不例外地在一定的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形成一种族记忆。梧桐这一意象即是人类祖先千百年来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的积淀。 关键词:古诗词 梧桐 意象

由于梧桐高大挺拔,为树木中之佼佼者。自古就被看重,而且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凤凰是鸟中之王,而凤凰最乐于栖在梧桐之上,可见梧桐是多么地高贵了。在《涛经》里,就有关于梧桐的记载。在《诗经·大雅·卷阿》里,有一首诗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摹摹萋萋,雍雍喈喈。这诗说的是梧桐生长地茂盛,引得凤凰啼鸣。菶菶萋萋,是梧桐的丰茂;雍雍喈喈,是凤鸣之声。《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就保留了很多的原型意象。人们一般认为《诗经》中的民歌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然而,在文字产生之前,一些民歌可能就已经在口头上流传,只是把它们记载下来是在文字出现之后,也就是说,《诗经》中的民歌是上古时代长期积淀的产物,其所反映的古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而复杂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原型意象也在不断演变,经过不同作家的手,在不断重复中加入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创造,从而赋予这些原型意象不同的涵义。

在古代诗歌中,梧桐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意象。这一具体物象常常成为离人传达离愁别绪的载体。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张先《虞美人》:亭亭残照上梧桐,一时弹泪与东风,恨重重。柳永槛拘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朱淑真《菩萨蛮秋》:秋声起梧叶落,蛩吟唧唧添萧索。这些词句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具体来说,梧桐被赋予一下几种含义:

一、借梧桐抒发相思之苦。闺怨之愁

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古代的文人士子把读书做官、人世为政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为此,他们不得不抛妻别子浪迹天涯,与所爱之人天各一方,留守家乡的妻子,难免孤独寂寞,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许多的闺怨诗词。如温庭筠的《更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24decb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7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