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以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为例

2023-05-04 05:4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高校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以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为例》,欢迎阅读!
华南,本土化,商学院,国际化,师范大学

论高校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以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为例

作者:陈欢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7年第5



[摘

要] 以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合作过程中的国际课程本土化为案例,从学院课程目标、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的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着手,分析其国际课程本土化的策略,为高校的国际课程本土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

词] 国际课程;课程国际化;课程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3-0090-01

教育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的背景下,中国高校已经把教育国际化作为一项推动学校建设及发展的重要工作及评估指标。在此过程中,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引进国际课程体系成为中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在华南师大南海校区发挥了国际合作的“窗口”效应及项目“试验田”的作用。学院坚持“国际化”的发展思路,以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不断引进和借鉴国际课程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国际课程本土化的摸索和尝试,通过国际课程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建设推动学院特色专业的发展。

一、课程目标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华南师范大学于2002年在南海校区开始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大学)合作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通过引进澳方大学的商务文凭项目,以“2+2”模式在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商科专业开展合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引入使学院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趋向国际化,并在项目的不断发展中逐步明确。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2005年便成为校区的特色并一直延续。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与阿伯丁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本科教育项目经教育部正式批复成立,并落地国际商学院。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地定位为培养精通英语具备跨文化背景和全球视野,具备经济、金融、管理和法律基础知识以及金融学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的课程目标为学院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提供了基本依据及明确的方向。

二、课程建设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学院在课程建设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方面一直坚持国际课程本土化,本土课程国际化的原则,具体在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师资队伍三个方面进行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




学院引进三个类别的国际课程:语言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通过中外课程体系的融合打造完成了四个模块国际课程的建设:双语/全英商务课程模块、美国通识课程模块、中国经济与文化课程模块、学术英语与雅思培训课程模块。另外,通过中外教师协同授课、远程教学与自主在线学习相结合、国际企业现场课堂、国际文化节活动,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上实现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融合。

学院在国外教材、在线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平台三个方面开展课程资源国际化建设。一是核心课程教材使用国外大学通用的原版教材,部分引进课程采用自编教材和国内出版英文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统一。二是与国外合作大学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将国外大学优质在线课程融入中方课程教学,将国外大学MOOC中适合课程应用的模块引入本土课程教学。三是鼓励中方教师参与Moodle在线课程建设。截止2017年中方教师在学院课程平台上完成通识课程模块、商务课程模块、语言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共70门在线课程建设。

2014年起,学院启动了30门全英课程主讲教师培训项目。通过中外教学与管理团队建设使课程建设做到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三、课程实施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国际化课程的实施需要国际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创新的教学手段。教学软硬条件的国际化改造和建设是推进国际课程本土化实施的关键。学院在硬件建设方面,投入并改造了国际课程实验室、自主学习中心、VR课程实验室以及学生实践创新活动中心。软件建设方面,重点建设在线课程管理平台(Moodle平台),并引入创新的教学技术手段作为软件支撑,如支持国外专家实时远程授课、在线答疑的实时录播系统、支持学生个性化的自我导向学习的自主学习系统、国际化课程教学资源库等等。在教学方法上,引进加拿大“基于神经功能的外语教学法”,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Moodle平台提供课程学习资源,组织学习活动。

四、课程评价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照搬照套国外的课程评价体系不能客观地评估中国高校的国际课程,因此结合本土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评价指标上,学院法语专业以《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为参考依据,参照法语语系国家大学教育评价指标,融入中国大学对商务法语的人才培养要求,建立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模式上,学院通过中外方不同的评价主体,采取现场评估、书面评估、远程视频材料评估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全英与双语教学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学生课业成绩、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硬件环境与软件资源建设与使用等内容开展系统评价。

高校课程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是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高校课程的国际化是将国际因素整合到大学课程中的过程;而本土化则是完成上述过程后,结合中国的国情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国际课程改造、建设、实施及评价的过程。作为一个过程,本土化与国际化是联系在一起的。课程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将使国际课程在中国的大学里落地生根,得到有效的实施,进而推动本土课程走向世界,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张贞桂.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国际化道路[J.教育与职业,2013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2e0abe5fd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6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