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

2023-01-23 13:3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教育



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

【摘要】家庭孕育了人的生命,也是爱的教育之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对爱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影响。但是近年来,于受到社会上功利主义风气的影响,我国家庭教育也被蒙上了严重的功利色彩,加之学而优则仕这一传统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导致唯学历之风愈演愈烈,学竞争、就业压力过度膨胀。尤其在高学历价值取向的引导下,许多家长却把知教育放在第一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忽视孩子人格培养,致使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爱和怎样去爱。本文从分析爱与爱的教育涵义出发,结合当代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之现状,深入探究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之问题及成因,试提出在家庭教育重新构建爱的教育,以期对我国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家庭教育 爱的教育

1.分析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爱的现状

1.1 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表现。

第一,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疼爱过度,为博得孩子欢心,不论孩子提出什么,哪怕是无理的要求,也都给以满足。在生活方面,父母事事包办,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最终养成孩子任性、不讲道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第二,放任型。这种类型的父母,在思想上认为树大自然直,儿大自成人他们对子女的缺点和错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教育子女的任务推给社会,以供给孩子生活为自己唯一的任务。这就致使孩子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到处闯祸。



第三,专制型。这样的父母担心孩子出问题,不听取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只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管教孩子。结果使孩子缺乏自主性,事事小心、胆怯。



第四,冷淡型。因夫妻离异或工作忙等原因,孩子没人关心,得不到应有的爱和教育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嫉妒心强,不与人合作,性格孤僻,待人冷淡。



1.2 爱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忽视孩子作为生命个体的爱的需要。首先,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的一切都是属于父母的,孩子干什么都得听父母的。他们常常不考虑孩子的意愿,自主地为孩子规划未来,强制性地对孩子进行超负荷的定向教育从而剥夺了孩子自主解决问题、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使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独立的个体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放任不理。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发芽滋长,以致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是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青少年最容易模仿和受暗示,自我调节的能力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欠缺,意志力不够坚强。长期的放任自流会使他们沾染上不良的习气,心灵的孤独会使他们产生种种不正常的心态。最后,独立的个体有爱的需要。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一样都有着对爱的渴望,都有着被关心、被爱护、被信任、被尊重的需要。这些需要被满足,孩子才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奋发向上。父母的爱抚、关注可以使孩子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使孩子感到父母是最爱自己的人,家庭永远是自己最温暖、最安全、最值得留恋的地方。反之,爱的缺失会导致个体发展的偏向,甚至是病态的人格和畸形心理。很多事例都证明,大多问题少年就是因为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应给予的关爱与尊重而造成的悲剧。



第二,以个人经验取代理性的爱的教育。高尔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连母鸡都会,重要的是教育。毋庸置疑,天底下的每一对父母都爱孩子,这是由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的。但是这种本能的、自发的爱往往会陷入误区。现在许多家长不懂真正的教育他们的许多做法是想当然的,而不是从教育规律出发、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我们是为你好是时常挂在中国家长嘴边的话,他们教育孩子过程中,其出发点可能是好心,但好心未必就能得到好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人而异,不能主观假定。错误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无所适从,迷失自我,甚至走向所期望的相反方向。



第三,以单纯说教代替爱的体验。有句古语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多数家长们自认为经验丰富,希望孩子不必要去经历他们已经发现的痛苦或冒险,经常告诉孩子你要做这个,那个不可以做等等话语。但是,话说三遍淡如水,没完没了的说教,往往会让人产生听觉疲劳,甚至是极度厌烦。巴雷特说,一个人只能通过生活学习,不能通过推理学习。好奇是孩子的一大天性,他想自己做一做,试一试;如果家长束缚了孩子手脚,仅仅只是重复说不可以孩子的心理就会发生从内疚到不安的变化,对家长的说教感到不耐烦、反感、厌。如果被逼急了,他们还会产生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2.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现存问题产生根源

2.1 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

首先,父为子纲是封建社会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其强调子女应向父母尽,而对的解释是无违,即孩子父亲在家中有绝对权威,子女必须绝对服从。这种教育模式一味强调家长的意志,完全忽视子女的独立意志,扼杀其创造精神和健全个性。其次,中国传统家庭的养育方式是以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型引导下一代的。



2.2 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双重桎梏。

家长们重智轻德,重知识灌输、轻个性发展,重言教、轻身教,重批评处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3063d1454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