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六年级语文上册《墨竹图题诗》教案2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2-12-30 23:1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秋六年级语文上册《墨竹图题诗》教案2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
上册,北师大,年级,墨竹,题诗

墨竹图题诗

备课时间:

教学内容:墨竹图题诗 型:新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写诗作画的背景及目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2. 了解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了解诗歌借物喻人的写法,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出诗的韵味,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提高学生对诗歌及所作的画的鉴赏与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诗人品格的学习与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诗歌,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准备: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提画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郑板桥整日为民奔波,白天劳顿,夜不思眠。一个不寐的夜晚,听到冷遇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竟错觉为百姓发出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表达了画家淡泊名利,以解聊百姓之苦为己任的伟大胸襟,以及“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苍生疾苦而呼,事事关心的品格和“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诗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应该具备识图,读悟古诗的能力,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赏图画,熟读古诗,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引导,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挺拨多姿的翠竹,清高而有节;傲雪报春的冬梅,不惧风寒霜雪。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寒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寓意忠贞的友谊,及做人要有品德、志节。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跟老师一起学 1.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

2.理解下面这些词语的含义: 劳顿:劳累。

夜不能寐:晚上睡不着觉。寐:睡觉。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救济灾民。

岿然不动:屹立着、不动摇。岿然:高大独立的样子。 三、理解古诗大意:

1.作者简介: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2.题目意思: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墨竹图题诗就是单用墨画竹子的图画

补充 修改 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3235d35de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e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