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父亲》鉴赏

2023-04-24 06:26: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油画《父亲》鉴赏》,欢迎阅读!
油画,鉴赏,父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油画《父亲》鉴赏

作者:谢龙平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8

要:罗中立的《父亲》堪称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美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的经典之作。这副作品,描绘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形象,却像一首扣人心弦的沉重又悲怆的奏鸣曲令人震撼令人感动。

关键词:油画《父亲》;老农形象;意义;价值

对于油画《父亲》,我相信观众不会把它当作画家罗中立本人的父亲的肖象来看待,而是当作在特定年代下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这是一个农民形象的父亲,画里的父亲脸上布满皱纹、额头流淌着汗水,手里端着一个粗瓷大碗,望着前方。他已操劳了一辈子,他的手上和脸上镌刻着勤劳、坎坷和善良,但是他在如此的年纪还不能停止劳作,也许这就是他的。即便知道这个父亲的真实身份,观者的欣赏还是不会就这个形象而止,还仍然会产生很多联想和感触,使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一、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具象艺术

当我们看到一件具象美术作品时,我们首先就要分辨出它是肖像作品还是主题性作品。所谓肖像就是它表现的是具体的人。肖像作品中人物的本质性特征只存在于这一个人或几个人中,要求作品集中传达出这个人的神态、气质和精神面貌,就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传神气韵。那么这里的《父亲》就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肖像作品。但是肖像作品也可以是主题性作品的,即它在一个具体的人物身上集中了那个特定的时代的人的共同品质,从而反映艺术对那个时代的看法。

在具象美术作品中,典型形象是与典型环境直接相关的,而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反过来,没有典型的环境也不可能有典型形象,它们相铺相成,共同构成了美术作品完整的主题。它所塑造的形象和环境越鲜明、越典型,对主题的表达就越深刻,也就越能激发民众的共鸣和联想,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那么,我相信《父亲》这幅油画作品更能说明这一点。 二、创作背景

农民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主体,他们的命运实际上是这个名族和这个国家的命运。罗中立说。《父亲》这幅画构思的产生,是罗中立从看到的守粪农民后开始的。他说我要为他们喊这就是我构思这幅画的最初冲动。开始画了守粪的农民,以后又画了一个当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画了《父亲》。他说我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家,但为农民说话的很少,老实话就更少,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这个国家的真正主人。 三、油画《父亲》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所谓时代性是说父亲这个题材只有在这个时代才有,二不可能出现在别的时代;罗中立曾说,当时《父亲》的社会性更胜过艺术性。如果在20年之后的今天,让我再画《父亲》,我会更多的从绘画、艺术本身来构思,不会还是社会属性很多的那种东西。《父亲》是罗院长画的在那个时代的作品,适合那个时代,在当时有创新精神,当时是每个画家都去画毛主席,去歌颂毛主席,而罗院长却用了画主席大的纸去刻画一个老百姓,在当时是独一无二 。所谓地域性是说父亲这个题材可能在这个地域不断出现,而对另一个地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罗中立有过亲身经历,把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如实地描绘与展现出来,才成就了《父亲》和他自己。

针对《父亲》这幅油画,在当时来说就有它的独特性所在:在艺术上,它针对的是以往的假大空而采取了照相写实的手法;在题材上,它以领袖的规格表现的是一个中国社会中最普通的农民,这种反叛对当时的社会和艺术观念都形成强烈的冲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就说明美术作品的产生无论是题材或内容还是形式或风格都受到了时代性和地域性条件的限制。 四、油画《父亲》的意义和价值

罗中立笔下的父亲 采用领袖像的尺寸画农民,就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细节,黝黑的脸,深深的纹,粗糙的手,显示出他艰辛勤劳的一生;他慈祥的面容,挺直的鼻梁,厚厚的嘴唇,透露出他的善良和质朴;他缠裹的白布头巾、手捧的粗瓷大碗及碗中的稀饭,又说明了他生活的贫困。他那浑浊的眼神里,透出内心深处的期待,也透着饱经沧桑的汉子的气概!罗中立先生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用超级写实主义手法,把这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父亲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后不得不令人深省。

然而,严培明却以巨幅黑白肖像为主,作品震撼力强。作品中人物的面部,被狂野地恣意地涂抹出来,仿佛木乃伊,采取拉伸变形的方式,诡秘怪异、似是而非,阴暗、愤怒、恐怖、充满悲哀的力量。

把目光转向国外的画家克拉夫佐夫身上,他的《父亲》这一画中的父亲不是广义的,他与画家本人十分相像,应是画家饱含感情在描绘自己的生父,因而能有如此精微深刻而又平易朴的表现。

由此看来,同样地形象,却表达了不同的”……

当你站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面前,使人们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烟叶味,感到他的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们思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父亲》构图饱满,色彩深沉富于内涵,容貌描绘得极为细腻、感情复杂、含蓄、主体形象没有被细节的刻划所影响,反而更加突出,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而且是主题思想的突破,显示出了画者的魄力与勇气,《父亲》给80年代的艺术界以巨大的震动,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现在、未来。

《父亲》所承载的东西是不可能重写重画的,因为有些东西一旦诞生了,它就属于历史了。为什么我们会为这样一位画中人感动呢?有个明显的原因是我们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不仅因为我们的根依然在农村那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更因为他是——父亲。 五、结语

父亲,深沉的温情。父亲,关爱的呼唤。父亲,揪心的难过。父亲,您是我终生高尚的神明。

记得罗丹的一句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想起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位父亲,在儿女的成长过程中,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人,可又有多少人,为之感恩,为之歌颂,为之在乎呢?忽然想起朱自清笔下那个步履阑珊的背影,想起自己身边已年迈的父亲,我的父亲,虽然看起来是那么的渺小,但他在我心中,永远是多么地伟大,多么地无私。只想在这里对他说一句:父亲,我爱您,谢谢您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生活,让我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淳.中国油画名作100[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200. [2]油画《父亲》鉴赏 纪云榟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科书 7 常瑞伦 人民美术出版社. [4]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科书 14 常瑞伦 人民美术出版社. [5]名作欣赏:罗中立《父亲》背后的故事 东方书画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32a996ef90f76c660371a9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