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地名文化浅议

2022-03-26 11:45: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乐清地名文化浅议》,欢迎阅读!
乐清,地名,文化

乐清地名文化浅议

地名是浓缩的历史,是缩写的文化,地名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乐清是个美丽的地方,其县名就让人沉醉,含有“乐音清和”之意。

一、地名由来

相当多的古地名与神话传说相关,乐清县名即是一例,目前有三种说法:一是以周灵王太子晋在箫台山吹箫而得名,明隆庆《乐清县志》记:“乐清,盖以王子晋吹箫名也。二是清道光《乐清县志》所说的,以取“大乐正造士,小成七年,大成九年之义而取名”三是本县古有箫台八景之一的云门福地。[1]“云门”其实是一种乐名,传说是黄帝所作,《周礼》注:“云之出岫,润盖万物,如帝之德,无所不施”,因此用“乐成”来为县命名。三说中,“王子晋吹箫”得名为历代所肯定。传说王子晋成仙后跨鹤东来,曾到过东瓯的三个地方,乐清就占了二处:一是仙溪一带;二是县城西侧山上,王子晋垒石作台,吹箫其上,乐声悠扬,响彻四野,引来群鹤飞舞。王子晋尽兴后便骑鹤离去,因此山名箫台,泉名沐箫,城名乐清。

乐清在五代前一直叫乐成,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钱武肃王为了避梁太祖父亲朱诚的名讳,就改乐成为乐清,取汉刘熙《释名》中“箫,肃也,其声肃肃而清”之义,依旧与音乐相关。此后县名不改,一直沿用至今。 至于乐清的村镇地名,命名形式多种多样。

1、以自然地理特征命名。大荆镇处大荆山旁,据说古时山上有大荆树,故得名。而芙蓉镇因村得名,相传村人特别喜爱芙蓉,沿村遍植,熏风徐来,香飘十里,所以便被称为芙蓉村。不过还有另一种说法,据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芙蓉山,在山门乡。其山西南上三峰,有岩石,并高三四尺,森然如芙蓉,红赤相映,因以名村。

2、以附近山水命名。白石镇因山得名,北部有中雁荡山,原名白石山,因为山上只有石头而无土木,且山石呈白色,白石镇之名来源于此。而磐石镇的古名叫盘屿,同样是因其西北部有盘屿山,后明朝初年在此地设卫所,才改称磐石,取“固若金汤,坚如磐石”之意。北白象镇的得名稍微复杂一点,其镇西南有山,形若象鼻,因此就被称为象山,山上有古塔,名白塔,在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建有寺院,名白塔院,遂名山为白塔山,所以便以山、寺之名合名地为白象。

3、以功用命名。虹桥在明朝初年已是县六大镇市之一,每逢三、八两日为集市,称新市,后来便称作新市镇;因为镇内东干河上跨六座大桥,其中一座桥高而石红,宛似长


虹卧波,名虹桥,这才又称虹桥镇。柳市镇的由来也差不多,据传古时在镇后衔大桥旁边有一株柳树,枚繁叶茂,浓荫如盖,是乡人乘凉的地方,此后渐渐成为贸易之处,进而成为集市,所以叫做柳市。 二、地名的文化内涵

地名无疑是一个广泛的信息载体,它将历史、民族、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宗教、神话等诸多方面聚集为一个整体[2]。地名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反映出人民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虽然给地方命名比较直观,但人民在地名中寄托了美好愿望。由于乐清地处偏僻,战乱较少,因此有关于祈盼社会安定与世间太平的地名较少,但仍旧有追求生活富裕、生意兴旺的地名,比如柳市镇的长虹、长春,湖雾镇的永丰、兴上等。

在乐清,道教对地名的影响较大。道教崇拜仙人,这在地名中也有所反映。 首先,“成仙”是道教徒梦寐以求的,谢灵运《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云:“低徊轩辕氏,跨龙何处巅?仙踪不可即,活活自鸣泉。[3]乐清带有“仙”字的地名很多,像仙姑洞、仙亭山、仙岩、仙桥、仙杖峰、上仙垟、下仙垟、人仙堂等。仙溪镇的北面为仙亭山,山脊有仙桥,峭壁对峙,架着天生石桥,远望如“长虹横空”,附近又有仙人洞,石梁悬于洞口。相传王子晋跨鹤吹箫游憩其间,故以仙名山,名桥,名洞,名溪,仙溪镇由此得名。而仙师岩相传为南宋乐清知县刘默弃官修炼得道升仙处,其附近还有刘公谷、刘公河、刘公桥、刘公祠等地名。

其次,道教仙人常与白鹤联系在一起。乐清的丹霞山又名白鹤山,明永乐《乐清县志》卷八“释仙”中写道“张文君,字子雁,乐清人,世居白鹤山下,得神仙修炼之术,于所居旁炼丹。”当地经常有白鹤飞翔,故名白鹤山。

第三,修道成仙的方法是炼丹。丹灶是用来炼丹的,而乐清雁湖乡便有村名叫丹灶里。另外乐成镇的金溪村也和炼丹有关,当地有条溪叫金溪,据明朝隆庆《乐清县志》记载:“相传晋张文君炼丹,溅石成金。今溪石间有金星。”故名金溪,并以溪名村。

从乐清的种种地名之中,我们不难发现乐清深藏着的历史文化,正是借着这些地名,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和研究乐清地域文化,体会乐清文化之美。让我们带着对家乡乐清的了解,更好地建设乐清。当然本文只是对乐清地名做初步讨论,有待深入发掘。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地名委员会编.浙江地名简志[M].1.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232. [2]雀丹.地名与民族[M].1.四川:成都地图出版社,1992:30. [3]盛爱萍.从温州地名看浙南的道教文化[J]浙江社会科学,2003(03):190.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3cb6ab728ea81c758f578b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