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利他主义的理论研究及内格尔视野中的“利他”

2022-12-24 09:25: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方对利他主义的理论研究及内格尔视野中的“利他”》,欢迎阅读!
利他,内格尔,理论研究,视野,西方

西方对利他主义的理论研究及内格尔视野中的“利他”



1853年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奥古斯都孔德(A. Comte)在他的《实证政治体系》一书的第一卷中创造了“利他性”(altuisme)一词,并首次明确地把它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引进伦理学系。[1] 但早在“利他”概念被明确创造出来之前,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大量的对于“利他”概念的思考与探索。当时所探讨的“利他”,一般被冠之以诸多其他的名义。 如“仁”、“兼爱”等。大都体现了“利他”的本质所在。一般而言, 这一阶段中有关“利他”的阐述,被视为“利他”的思想文化渊源, 具体主要表现为哲学思想方面。

一、哲学思想中的“利他”主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利他性或共享美德(Sharing virtuous),和道德一样不仅仅是个体快乐或传统利益的束缚,它们是人性中的发展。”现代哲学家康德推进了关于利他性的可能性的研究传统。

康德的“责任论”观点将人的利人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去帮助他人;另一类则是单纯从责任出发, 完全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去帮助别人。“在康德看来, 只有出于职责的无私行为才可以称为责任”[2] 。虽然在康德的笔下并没有直接出现“利他”这一概念, 但是这种“利人”、帮助他人的叙述, 近似于“利他”的概念, 并且其对于为己利人和无私利人的划分与现代“利他”科学研究中对于“利他”的类别划分不谋而合, 都是在共同强调“利他”行为的“利他”动机与利己动机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分类。康德对于无私利人的推崇, 更直接地体现在其对于促进他人幸福的阐述之中。“我应该努力提高他人的幸福,并不是从他人幸福的实现中得到什么好处。不论是通过直接爱好,还是间接理性得来的满足,仅仅是因为, 一个排斥他人幸福的准则。 在同一意愿中,就不能作为普遍规律来看待。”[3] 进一步而言,在康德的“责任”哲学中,所谓的“利他”必须是, 也只能是出于无私的责任所产生的帮助他人的态度与行为。那些为了个人的利益,哪怕是内心的情绪满足这样的隐性利益,也是不符合其所推崇的“利他”概念的,也就是所谓的绝对“利他”主义的观点。

此时对“利他”讨论, 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学术研究, 只是一种非常松散含糊的讨论, 没有形成对“利他”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明确界定, 只是一些宽泛的观念。但是这种空缺在现代科学领域中得到了有效的补充, 尤其是在孔德创造“利他”一词之后, 包括社会生物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在内的诸多社会科学对“利他”进行了极为详实的研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理论观点, 也逐渐形成了各种对于“利他”概念的清晰界定。

二、生物学对“利他”的研究

博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在他的《人类的由来》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关于动物和人类行为中的利他性问题。达尔文指出,大鼠会用主动制造出声音来警告其他大鼠有敌人存在。有些拂拂对威胁有特殊的反应模式:成年有力的雄拂拂围在外围保护群体,有时甚至会突袭入侵者;当群体逃离威胁时,雄拂拂也会冒着生命危险留在队伍的后面,保护群体中的其他个体。

俄国地理学家彼得克鲁泡特金出版了《互助论:进化的一种因素》,书中主张在动物世界中除了达尔文提出的适者生存法则,还存在着重要的合作法则,即“互助”。互助和竞争原则一样在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进化过程中有着巨大的推动作。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逊出版了《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人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的基因遗传决定的它是人类本性中的天生部分,是毋须学习就会的一种行为。

1


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难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利他行为,所以这种以本能论为基础的观点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

三、社会学对“利他”的研究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决定的,如果想对某种社会行为做出解释,就必须到先前的社会事实中寻找答案,而不是简单地归因于生物本性或遗传继承。

英国社会学家基彻尔则指出:“人类不同于动物,人可以自由地组织计划和意图,这种在机制方面的不相似,奠定了真正的利他主义和在动物王国中普遍存在的结果利他之间区别的基础。”

美国哲学家索伯也认为,在“进化的利他主义”和“我们语言中的利他主义”之间存在着明显区别:前者注重行为的后果,而后者则注重行为的动机。

四、心理学对“利他”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 霍曼斯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利他主义行为。他指出人们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而且还交换社会性的爱、服务、信息、地位等等。[4]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采用“极小极大化”策略一 令花费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社会交换理论并不主张我们要有意识地去监控花费和收益,只是表明这类因素能预测人们的行为。[5] 在助人行为上,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施予者和接受者同样受益。接受者通过施予者获得帮助,而施予者从帮助行为中得到了报偿,这种报偿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因此,我们会热心的帮助那些对我们有吸引力的人,帮助那些我们渴望得到其赞许的人。助人行为还能提升自我价值感"无偿献血会使自己对自己感觉良好,并且会给予自己自我满足感。同时,助人行为对自我价值感起了积极的作用,也解释了为何那么多的人在做过好事之后更会做好事提供了一种解释。帮助行为的收益也包括内部的自我回报。[6]

道德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个人的利他主义行为是随着利他的社会道德准则逐渐内化而产生的。艾森伯格等人就指出,儿童的利他主义行为是通过以下五个道德推理阶段而逐步形成的:l.自我关注的享乐主义导向阶段;2.他人需要导向阶段;3.赞许和人际赞许的定型导向阶段;4.我投射的移情导向阶段及过度阶段;5.深度内化导向阶段。所以,道德教育的目的往往在于使个人的推理模式趋于亲社会、使个人的社会认知水平趋于提高、使个人的道德敏感程度趋于增强,从而促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去成为有道德的人,进而使利他主义行为得以发生。[7]

五、经济学对“利他”的研究

当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社会学教授贝克尔指出, 人的活动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追求效用最大化, 而利他主义是达到效用最大化、避免损失的关键环节。他认为, 在家庭中, 他主义可以提高家庭成员抵御灾变和其他不测事件的能力, 分散风险和损失, 带来较大的收益。即使自私的家庭成员有时对其他成员也会采取利他行为。[8]

美国哲学家威尔逊认为亲缘关系中的利他主义可以增强种族生存能力,不至于被淘汰, 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利他的范围不仅仅限于亲戚、家庭之中, 人类利他主义大量存在。慈善活动就没有考虑到受施对象与施惠者的亲缘关系。人类之所以要选择利他行为, 就是因为利他方式可以在广泛的市场与社会交换中增加信用, 减少成本支出, 避免欺诈, 有助于交易的成功, 避免交易双方的损失, 从而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六、内格尔对于“利他”的认识

美国哲学家内格尔认为利他主义和相关动机并不是建立在喜好、情感、专横的基础之上。而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43c855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6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