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读后感

2022-07-12 23:08: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献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后感,文献

化学教学语言运用的几点体会

——读《谈化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规范》有感

文献名称:《谈化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规范》 出处:化学教育》杂志 期次:2013年第八期 页码:23-25

在大三下学期的教育技能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口语、体态语、导课、提问以及结课等一系列教学技能。其中,教学语言技能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语言是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它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化学科,教学语言也有着自身的特点,通过阅读文献《谈化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规范》,我也谈一谈自己在化学教学语言运用中的几点体会。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而且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李新发在《中学化学学语言的特点及其运用的要求》中说,它既要研究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基本概念,又要从微观探讨元素化合物,并且在学习、研究和探讨化学知识时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学科呈现出明显的严谨性、抽象性、发展性、实验性等特征,作为传授化学知识的化学教师所运用的教学语言必然具有科学性、启发性、教育性、趣味性等特点。

1.科学性:语言、词句和化学术语准确严密。 化学知识贴近生活,所以我们在表达时常常不注意它的规范运用,而且作为刚刚接触化教育的师范生来说,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角色的转变,自己的不规范语言的使用很可能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语言的科学性也是必须注意的一点。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些读音,化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规范》中总结如下: 易读错字词 氙气 腈纶 氨气 臭氧 氯元素 易读错字词 羟基 油脂

正确读法

读xiān不读shā 读jīng不读q íng ān不读ǎ chòu不读xì 读lǜ不读lù 正确读法

qǎg不读qāg z h ī不读q íng

易读错字词 地壳 炽热 铵盐 无色无臭 氟元素 易读错字词 多巴胺 贮存

正确读法 读qiào不读ké 读chì不读zhì ǎn不读ā 读xìu不读chò 读fú不读fó 正确读法 àn不读ā z h ù

此外,我还总结了一些其他容易读错读音:

其次,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语言的表达化学用语要规范,在文章中,作者也指出了很多化学用语不规范的表达:1.缺少限制条件,比如“水的熔点是0℃”,“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在标准大气压强下,水的熔点是0℃”“通常情况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如果直接说,则缺少了限制会出现科学性上的不严密。 2.描述不准确,比如,“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现象是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正确的表达应该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因


为现象是观察到的,它和结论是有区别的。3.描述出现知识错误,例如,“食盐不能导电”正确的描述应该是“干燥的食盐晶体不能导电”4.描述不规范,例如“向硫酸溶液中加入氯化钡充分振荡„„”,正确描述应该是“取少量硫酸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氯化钡溶液,充分振荡„„”。在学习过程中,我还注意了一些其他经常表达不规范的实例,比如,浓盐酸敞口于空气中生成的“白雾”,不说“白烟”;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烟”,不说“白雾”;在比较物质的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单质的化学活泼性、键的极性、共轭效应、诱导效应时说“强弱”不说“大小”等。出现诸如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或不注意语言科学表达。把“振荡”说成“晃一晃”,化学方程式中“→”或“=”说成“等于”,化学方程式中“+”说成“某加某”等。把氯化氢说成盐酸等。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我经常听到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这样的叙述,但事实上应该是“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去掉了 “一般”二字就造成了科学性上的不严密,因为镁、钾、钠等活泼金属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只不过由于学习上的阶段性,当时还未学习镁、钾、钠等金属。在给自己一个教师定位后,我认识到,化学教学语言中,任何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和不正确地引用化学术语,都会导致科学上的错误。所以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十分重要的。

2.启发性:善于激疑,巧于解惑。

中学化学教学的内容是基本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内容是比较经典的定律、规律等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简单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往往是条条框框,老师也经常要求学生,要学好就得死记硬背,有时学生表现出不知为什么要学化学,学化学有什么作用。所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起学生学好化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学会通过设问、提问等方法引起学生的思考,练习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在《谈化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规范 》一文中,作者举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对同学们提出疑问的实例来说明化学语言的启发性,在其他的课节学习里,我们也应充分利用语言的启发性来使学生进行思考。例如讲了可燃物要发生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之后,让学生想出两种灭火的方法。再如:学习了铁的化学性质,知道了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干燥的空气里很难跟氧气化合,在湿的空气里很容易生锈;铁还很容易跟酸溶液反应,跟硫酸铜等盐溶液反应,让学生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铁制品、延长它的寿命,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本上有关钢铁防锈的措施。

3.教育性:切合时宜,恰到好处。

我对作者在化学教学语言的教育性这一方面的描述有这样的见解。化学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给学生传递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传递化学正能量,以达到教学标准中所要求的“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多讲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知识,多位学生普及化学史的知识,如在学习“空气”时教师可以介绍普利斯特里、舍勒、拉瓦锡、卡文迪许等化学家对空气组成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从中看到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在学习“纯碱碳酸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介绍我国的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和他的成就侯氏制碱法以使学生感受到他拳拳的爱国之情。在学习原子的结构时教师可以介绍道尔顿、阿伏伽德罗、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对原子理论逐步完善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4.趣味性:寓庄于谐,活跃气氛

化学知识的学习有时候是枯燥乏味的,教师要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提起兴趣。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达到乐此不疲的境地,那是十分可贵的。作者在文中提到教师可以在在教学中用名句、故事、诗歌、顺口溜、谜语和歇后语等方式,可以创造语言情


趣,激起共鸣,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学生如临其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引课与结课过程中,语言的趣味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要注意讲解语的趣味性,比如运用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来使学生形象生动的理解概念。描述分子间有间隔时,就可用把黄豆粒和芝麻料各装满一碗,相混合后,就不能再装满原来的两只碗了,这是因为它们互相挤占了空隙,使体积小于两体积之和。或者说把一滴水中的水分,10亿人按每分钟数100个的速度日夜不停的去数,3万年才能数完。



教学语言的正确规范使用是需要练习和学习的,我们准教师应该充分做好职前的准备,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只有当自己有一桶水的时候,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其次,我们还要多多练习,通过长期的积累,练就自己语言表达方面的基本功。最后,在正确表达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去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性,研究语言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450b16855270722192ef7d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