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之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022-07-23 05:10: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三百首之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欢迎阅读!
凤凰台,百首,金陵,李白,唐诗



唐诗三百首之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品赏析】

该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奇,点明白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丽。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终两句,面对唐都长安现实,示意皇帝被*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非常沉痛。 该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白的诗就气势而言,却远不及崔颢的诗雄伟。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奇,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美丽。“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旧不停地流着,大自然




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从前繁华的宫廷已经荒凉,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醉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解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美,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究竟是关怀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示意皇帝被*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非常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观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败,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




奎律髓》所说:“格律气概,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自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错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4aaa27474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