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的韩信

2023-02-05 10:08: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性格决定命运的韩信》,欢迎阅读!
韩信,性格,命运,决定

性格决定命运的韩信

想谈韩信这个人物很久了,却一直没有动笔,因为,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哪,有些畏难的思想。但,读《史记》,谈汉史,这个人物却是绕不过去的。犹豫许久,还是斗胆说上一说。

先说一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据说这是韩信的墓志铭。这副对联真是绝妙呀,工整不说,主要是精炼地概括了韩信的一生。

生死一知已,指的是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故事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京剧中就有这本戏。还有一个成语,大家也比较熟悉,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败也萧何,指的是最后,是萧何出面将韩信骗出来,被吕后杀掉的。存亡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漂母是指,韩信早年在故乡未发迹时,混到了吃不上饭,河边上一个漂絮的老妇人看他可怜,将自己带来的饭舍给了韩信吃,韩信对此感激不尽。后来,韩信功成名就后,遍访漂母不得,在当年漂母漂絮的河边沉千金,以报答当日的赐饭之恩。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注:㈠《史记·淮阴侯列传》说是找到了漂母;㈡汉代时的金不是我们今天的黄金,而是指铜。不过,我倒是更愿意相信韩信没有找到漂母的说法,故此处仍采用自己的观点。)吕后,就是汉高祖的皇后。她和萧何联手,骗杀韩信于长乐宫的悬钟室。

我想更多地从性格的方面来分析韩信这个人物,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可值得借鉴的人生经验。

韩信性格上的优点有如下的几方面,正是这些优点,使得韩信能够起身于平民,最后取后封侯的功业。

第一点,志愿高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点。其一,《史记·淮阴侯列传》末尾的太史公曰说,我到淮阴去,淮阴的地方的人对我说,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他的母亲死了,穷得没有钱来办丧葬的事,然而他却各处去寻求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旁边可以安顿得下一万家。我去参观他母亲的坟地,果真像人们所说的。也就是说,穷困时的他就想到了日后一定会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而光宗耀祖后的表现之一,肯定会大修祖坟的;其二,韩信的胯下之辱。这个故事大家也是熟知的,即一个地痞对韩信说,我看你一天到晚腰里佩着剑,但你骨子里却胆小如鼠!韩信,你要不怕死,用你的剑刺死我;不然的话,从我的裤裆里钻过去!结果,韩信盯着那小子半天,《史记》记载,于是信孰视之,低下头慢慢爬了过去。对于此一段,柏杨先生有一个精辟的论段,什么是大英雄,大英雄是先弯一下膝盖,而后向上蹦得更高,这是大英雄!这时的韩信就是如此,他的退让是为了今后更大的成功!如果,别人一踫他,他立马不顾一切的回咬一口,这是什么?易中天教授称之为。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嘛。

第二点,忠义。其一,对于漂母的报答。这一点在上文中有过叙述,这里就不再多言。其二,对刘邦的忠。在被封为齐王后,与刘邦、项羽实际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此时,韩信对楚汉来说,是一块极重的权,他的态度决定了天下的归属,倒向汉,则刘邦胜;倒向楚,则项羽赢;中立,则三足之势成矣!这时,项羽派武涉去劝说韩信,要他自立为王,这样,对项羽而言,最起码不会吃太大的亏,但韩信拒绝了。韩信的谋士蒯通也看到了这一点,也劝说韩信自立为王,因为,理由是韩信的功劳太大了,才能太高了,所谓功高震主,因而


一旦天下无事,就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士亡!为自身安全起见,也应自立为王,而且反复三次劝说,但韩信却都拒绝了。什么理由呢?韩信说,汉王对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我听古人说过:乘过人家车子的人,要给人家分担患难,穿人家衣服的人,也该给人家分担忧虑,吃人家饭的人,就得为人家卖命,我怎么可以唯私利而图而违背正义呢!关于这一点,易中天教授在《汉代风云人物》中讲韩信时,说得很精彩。古代时,共衣是一种非常高的情分的,譬如,《红楼梦》中的宝玉探晴雯,晴雯将内衣脱下来交给宝玉,宝玉立马明白了她的心意,马上穿上了,晴雯说了一句,如此,则死也心甘了!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衣是身体的一部分,给你衣穿,则表示以身相许的意思了。另外,当时的韩信是饿过肚子的,而作为一个诸侯——刘邦,却可以将自己的饭给韩信吃,这是多么大的情份哪!因而,我说,韩信是一个忠义之士!

第三点,才高。可以从以下两件事情一窥其究竟。其一,成功的就职演说。从《史记》上来看,刘邦在拜韩信为大将军时,不但将领不服,就是刘邦自己也心中没底。于是,在就职后,刘邦就考问韩信了,问他有什么计策可心安天下?韩信就问刘邦,请问你自己认为,你与项羽相比,谁能力大?刘邦考虑再三,而后说,我不如也!韩信马上向刘邦祝贺。为什么祝贺呢?因为,他看到了刘邦的诚实。上下级之间最重要的是推心置腹,相互信任,讲实在话,办实在事。而后,韩信就为刘邦仔细分析了他与项羽之间的优与劣。这一就职演说,深深地打动了刘邦,自此,刘邦对韩信的才能深信不疑。这一点堪比三国时诸葛孔明为刘备谋划天下的《隆中对》,只不过后者没有成为现实;而前者却成为了现实。其二,首战告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战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收复汉中,使得刘邦具备了战略后方,为羸下楚汉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战的意义就在于此,而从军事上来说,则成为了后世军事家纷纷仿效的战争范例,即用表象来迷惑敌方,以掩盖己方的真实的战备意图,一举克敌制胜。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优点,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正因为有了如此的优点,使得韩信在秦末的乱世之中崛起成为一个盖世的大英雄。但韩信功成之日,也正是其向灭亡之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有韩信自己分析的兔死狗烹的外在因素,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其内在的因素,也就是性格上的因素。

其一,不学无术。这不是指韩信军事上的不学无术,而指个人修养方面的。还是《淮阴侯列传》末尾的太史公曰所说的,假如韩信学一些道家的谦让之道,不夸耀自己的功劳这,不骄傲自己的才能,那他对汉室的功勋,真可以上比周公、召公、姜太公等的对周朝的贡献,子子孙孙,都可以一直享受殊荣,获得祭祀。不朝这个方向努力,而在天下大局已定,才来阴谋叛逆,杀了他的全家,不也真是罪有应得吗?这一点,中唐的郭子仪绝对做得韩信的老师,可惜的是,郭子仪比韩信晚生了好几百年!但他可以学学春秋时期的范蠡啊,功成之后,携西施而去,乐得做个陶朱公,三次散尽家财,不知所终!遗憾的是,生在尊奉黄老之术的大汉时代的韩信却偏偏没认真地学习黄老之术,却倚功卖功,终致杀身之祸。这一点,在韩信被免去楚王,贬为淮阴侯时,仍可见证。一次,终日不得欢的韩信见到了樊哙,樊哙非常敬重韩信,对落魄的韩信非常客气,韩信却说了一句不知轻重的话,唉,想不到我竟落得和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了!这是什么话?樊哙是何等的人,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的性命,吕后的妹夫,与这样的人为伍,怎么就丢了你韩信的面子了呢?

其二,倚功卖功,埋下祸根。韩信用兵如神,在楚汉战争中节节取得胜利后,却做了两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4bb16641eb91a37f0115c0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