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2022-10-09 06:5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欢迎阅读!
风俗习惯,春节,哪些

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头”。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初一早晨,人们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人们早早起床,装扮整齐,出门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恭祝新年。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需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需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被称为“正月不空房”。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还会祭财神。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一般家庭,都要进行祭财神活动。过去老北京的大商号会在这天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还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一般都支配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等地,却是初三才“回娘家”。

一些北方地区将初三称之为“扫帚日”。由于这天可以把大年



1


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自家的扫帚清扫房间了,而且在清扫的时候要从外往里扫,表示聚财的意思。 春节的别称

我们都知道时间可以使许多的事情都转变,比方服装每一个朝代都不一样,节日也是一样,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岁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始终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历史渊源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社会。在农耕社会,古人不断观看时间改变,季节更迭,逐步把握了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春节”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日子,意味着春天的开头和盼望的萌生,它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俗称“过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年”的记载。信奉自然神灵的古人认为丰收是神的赏赐,要进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祭祀一年进行一次,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过年就是增岁。商周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除夕〕之夜都要进行驱邪逐疫仪式,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和求神降福,期望保佑一年的祥和平安。

现代的春节活动中仍有一些相关的风俗和信仰,便是这种古老



2


〔文化〕保存至今的历史遗存。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4f1385908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4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