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脉诊发微

2022-07-21 14:5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张锡纯脉诊发微》,欢迎阅读!
发微,张锡纯

张锡纯脉诊发微 近代名医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影响深远。重温该书,体会张氏对脉诊亦多有 发微创新,感悟颇深。

辨外感与内伤 脉象浮,为外感 张氏在寒解汤验案中载:一少年, 孟夏长途劳役,得温病医治半月不 效。张氏诊视,见其两目清白,竟无所见;两手循衣摸床,乱动不休,谵语不省人事,其大 便仍每日一两次。诊其脉“浮数,右手之浮尤甚,两尺按之即无。 ”张氏分析:虽然病势垂 危之极,但脉浮表明病仍在太阳,且“右寸浮尤甚” ,为将汗之势;其之所以将汗而不汗者, 人身之有汗, 如天地之有雨, 应天地阴阳和而后才能有雨, 人身亦阴阳和而后才汗。 此证 为“尺脉甚弱” ,阳升而阴不能应,故而无汗则表证不解。对此,张氏运用大润之剂,峻 补真阴

熟地黄、玄参、阿胶、枸杞之类,约重六七两,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一日连 进两剂

济阴以应阳,即日大汗而愈。此案表明:病人右脉寸浮,虽表证仍在,但内伤正 虚已现,故“右寸之浮大甚” ,但两尺按之即无,表明两手尺脉均弱甚。未提左脉,表明左 寸无浮象。虽有外感太阳表邪未除,但正气虚象毕露。表证汗解,观“非必发汗之药始发汗 也”,张氏大补真阴,以阴阳和达表从汗解之妙。

左脉大于右脉,从外感论治 张氏记录一验案:周宝和,二十余岁,得温病,医者用药 清解之,旬日其热不退。张氏诊其脉“左大于右一倍, ”且“按之有力” 。张氏分析认为:如 果寒温之邪传入阳明,其“脉皆右大于左” 因为右脉阳明属脾胃也,因而认为“阳明之脉 在右也”;因此,张氏认为“此证独左大于右,乃温病之变证”也;故从外感论治,方用小 剂白虎汤 生石膏用五钱 ,重加生杭芍两半,煎汤两茶杯顿饮之,须臾小便一次甚多,病若 失。

右脉大于左脉,从内伤论治 张氏验案:陈某,年四十余,自正月中旬,觉心中发热懒 食,延至暮春, 其热益甚, 常腹疼, 时或泄泻, 舌苔微黄, 其“脉右部弦硬异常, 按之甚实”。 张氏认为:其“脉象不为洪实而弦硬之象者” ,因胃土受侮。亦从肝木之化也;此乃外感伏 邪,因春萌动,传入胃腑,久而化热,而肝木复乘时令之旺以侮克胃土所致也。因此,治用 滋阴泄热之法,药用生杭芍、山药、滑石、玄参各一两,甘草、连翘各三钱,煎服一剂,热 与腹痛皆愈强半,且“脉象已近和平” ,又将芍药、滑石、玄参各减半,又服一剂而痊愈。

辨肝之虚实

脉弦而有力,主肝胆火盛 张氏有一验案为: 一人年过四旬, 胁下掀疼,大便七八日未 行,医者投以大承气汤,大便未通而胁下之疼转甚 张氏注,通而未下者,此乃为实热也 张氏诊其脉“弦而有力” ,知其为肝气胆火恣盛也,投以金铃泄肝汤 川楝子、乳香、没药, 三枝、莪术、甘草 加柴胡、龙胆草,服后须臾大便下,胁疼顿愈。

左关主肝 张氏验案:一妇人,年二十余,因与其夫反目,怒吞鸦片,已经救愈,忽发 喘逆, 迫促异常, 须臾又呼吸停顿, 气息全无, 约十余呼吸之顷, 手足乱动, 似有畜积之势, 而喘复如故, 若是循环不已, 势近垂危, 延医数人此不知为何病。 后张氏为其诊脉, 其脉“左 弦硬”,“右寸无力” 。静思良久,恍然悟到: “此必怒激肝胆之火,扶下焦冲气上冲胃气” 欲治此证, 非一药而兼能升陷降逆不为功, 随用桂枝尖四钱, 煎汤饮下, 须臾气息调和如常。 或问:桂枝辛散温通之品,为何有降逆之功 ?张氏谓:桂枝其花开于中秋,是桂之性原得金 气而旺,且味辛属金,故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而桂枝之枝形如鹿角,直上无曲,故又善 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也;且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能使脾气之陷者升,胃气之逆者下降。 一疏肝之郁,二平喘之逆,三调气之升降。

左关微弱为肝虚 张氏验案:周某,年三十许。当大怒之后,渐觉腿疼,日甚一日,两 月之后,卧床不能转侧。医者因其得之恼怒之余,皆有舒肝理气之药,病转加剧。张氏诊其 脉,发现“左部微弱异常” 左关脉 ,且病人自言凡疼痛之处皆热。张氏恍悟出:怒则伤肝, 伤肝者, 乃伤肝经之气血; 气血伤则脉弱随之, 故其左部脉象如是也。 其腿疼者, 肝主疏泄, 中藏相火, 肝虚不能疏泄,相火即不能逍遥流行于周身, 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滞而 作热作疼, 所以热剧之处疼亦剧也。 对此张氏重用山萸肉一两, 加知母、 当归、 丹参、乳香、 没药,连 10 剂,热消疼止,步履如常。其门生万泽东,治一壮年子,因屡经恼怒之余, 腹中常作疼。


他医用通气、活血、消食、祛寒之药,皆不效。万泽东诊其“脉左关微弱” , 知其系怒久伤肝, 肝虚不能疏泄也。 随用山萸肉二两, 佐以当归、 丹参、 柏子仁, 连服数剂, 腹痛遂愈。张氏辨治一少年,其肝脏素有伤损, “左关脉独微弱” ,一日忽胁下作疼,张氏单 用柏子仁一两,煎汤服之立愈。张氏认为“柏子仁禀金水之气,水能滋木,如统师旅者之厚 其饷也;金能镇木,如统师旅者之严其律也,滋之镇之,则肝木得其养兼得其平,将军之官 安其职矣。张氏还曾治一女郎,因怒气伤肝经,医者多用理肝之品,至其虚弱,坐时左半身 常觉下坠,卧时不能左侧,诊其脉, “左关微弱异常” ,知其肝虚,遂重用生黄芪八钱以升补 肝气,又佐以当归、山萸肉各数钱,一剂知,数剂痊愈。

张氏所创镇肝熄风汤治中风证,首辨为“脉弦长有力” 或“上盛下虚” 若“尺脉重按 者”,加入熟地黄、山萸肉。镇肝熄风汤因其名可知治肝之理,而“脉弦长有力”主肝火 上盛,“尺脉重按虚者”为下焦有虚。张氏治刘铁珊将军,其脑中常觉发热,时或眩晕, 中烦躁不宁, “脉象弦长有力,左右皆然” ,诊为脑充血证,投以镇肝熄风汤,加地黄一两, 连服数剂,脑中不觉热,后减地黄用量,服药旬日,脉象和平。又治一新妇,过门旬余,忽 然头痛。他医不效,张氏诊其“脉弦硬而长,左部尤甚” ,知其肝胆之火上冲过甚也。遂用 镇肝熄风汤。加龙胆草,服两剂头不痛,而“脉象依然有力” ,又去龙胆草加地黄,服药数 剂,“脉象如常” 。从镇肝熄风汤可看出, 张氏认为肝脉为弦在左为主, 而尺脉弱者则为肝阴 之不足,故方中有平肝、镇肝的赭石、龙牡,又有滋阴补肝的龟板、芍药、玄参、天冬,还 有疏肝之麦芽、茵陈,可谓是顺从肝之特性,充分体现张氏对肝脉认识与研究至深之理。

白虎汤证脉象辨

白虎汤证脉当洪滑 白虎汤方三见于 《伤寒论》。一在太阳篇, 其脉浮滑; 二在阳明篇, 三阳合病自汗出者;三在厥阴,其脉滑而厥。张氏认为,白虎汤证之脉象当如洪滑无疑, 如果其脉为洪滑者, 知其为阳明腑实证, 投以大剂白虎汤原方,其病必立愈。在石膏解及寒 解汤验案中,张氏变通应用白虎汤,其效如神。视其脉象均为洪、滑、数而有力之脉证,张 氏辨析白虎汤证在《伤寒论》太阳篇,其“脉浮滑” ,知病在表,于是加薄荷,或加连翘、 蝉衣 即为寒解 ,服后须臾即可由汗解而愈。

白虎汤证脉证不一时, 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张氏认为, 病人若有白虎汤证, 但其脉象非 “浮滑”而数或弦硬,或洪滑而重按无力者,或虽有力而数逾六至,或年过五旬,或在劳心 劳力之余,或其人身形素羸,即便非在汗吐下后,渴而心烦者,当用白虎汤时皆宜加人参。 张氏临证多年,治寒温实热用白虎加人参汤,恒多于用白虎汤;凡遇“脉过六至者” ,恒用 生淮山药一两代方中梗米;若遇阳明实热,又兼下痢者, 方中用白芍一两代知母; 若妇人产 后患寒温实热者,亦以山药代梗米,玄参代知母。临床效验病案不计其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526b4f801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f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