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两首其一古诗词

2022-09-22 13:1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观书有感两首其一古诗词》,欢迎阅读!
古诗词,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翻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写作背景」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着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诗意赏析」

作为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诗人朱熹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泼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微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两首·其一》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翻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答复。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评诗」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方,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表达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那么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543c51af2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