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发展史的线-索和脉络

2023-01-13 02:23: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方文论发展史的线-索和脉络》,欢迎阅读!
文论,脉络,发展史,西方

西方文论发展史的线索和脉络

西方文艺理论史,就是西方文艺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发展史。所谓西方文论,指的是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 论,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古希腊以来出现的文艺理论家,如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努斯,近代的布瓦洛、狄德罗、莱辛、丹纳、别林斯基等,以及大批作家和诗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和论述即文论著作,构成了西方文 艺理论史研究的对象。

文艺理论来源于文艺实践,同时又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西方文艺理论有两千多年的发展 历史,也是按照“他律”和“自律”所形成的“合力”来运行的。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很难面面俱到把它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呈现出来,只能采取点面结 合的方式,将其发展线索和脉络大致梳理一下。纵观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四大本质论”、“五大本体论”和 “两大序列贯穿”: 一、“四大时期”:

1)古典文论时期: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前8世纪——15世纪)

2)近代文论时期:文艺复兴、法国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马列文论(16纪——19世纪末)

3)现代文论时期:以叔本华、尼采非理性哲学为理论基础,包括叔本华、尼采的直觉主义文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文论、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和存在主义文论等等。(20世纪60年代以前)

4)当代文论时期:以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包括后结构主义(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为核心)、新历史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 义、后殖民主义文论等等,主要是瓦解现代主义形式中心主义。(2060年代至今)

二、四大本质论。任何理论的构建都有其逻辑线索或中心支柱。对于文艺理论来说,文学的本质问题,即文学是什么,是每个文论家在探索和研究文学特征及其规律 时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对这一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产生了文论史上连绵不断的理论纷争,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尽管西方文论史上对于文学本质的 看法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模仿论、表现论、形式论、接受论。

1)仿论从古希腊到18世纪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在西方文论中占据主导地位。模仿这一概念标志着两项事物和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模仿论的基点是力图把文 学与它的对象纳入模仿与被模仿这一对范畴之中,来探询二者的关系。但是在西方文论的发展过程中,被模仿对象这一范畴所包含的内容却是十分复杂的。如柏拉图 虽然也持模仿论,承认文艺术模仿现实世界,但是他所理解的现实世界这一被模仿对象,却又是理念世界的模仿,因而艺术只是模本的模本,同真理隔着三层,因 此它永远低于现实世界。而亚里士多德却在他的《诗学》中充分肯定了文学模仿现实世界,而且明确提出,诗人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来模仿世界,描述可能发生和应 该发生的事,因而能够在个别中见普遍,偶然中见必然。并由此而得出了与柏拉图完全不同的文学艺术功用观。至近代,模仿说更有长足的发展。狄德罗关于艺术 以自然真为基础又须对自然有所选择的思想,莱辛从时间与空间辨证统一的角度对诗与画共同规律和各自特殊规律的探讨,歌德对自然的崇尚,黑格尔的美学著作 中所展现的宏伟的历史观以及丹纳对于艺术模仿外物的主要特征的理论,尽管内容不同,各具特色,但其基本立足点是相同的,都着眼于文学与现实世界的模仿与被 模仿的关系来考察文学本质特征、创作规律和文学的功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逐步系统化的关于人物、性格、典型以及艺术各种类型的理论。

1 / 3


2表现论是随着欧美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新的文学本质观。它的较为完整的理论形态形成于1819世纪之交,并在19世纪上半期成为西方文艺 理论的主潮。同模仿论相比,表现论的基本倾向大致可以作如下的概括:(1艺术反映的内容不同。文学艺术本质上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们的感受、思 想、情感的共同体现,是艺术激情下的创造。即便艺术家在创作中以外部世界作为创作题材或主题,但艺术家所面对的外部世界已不是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也就 是主观化的世界。这样,在表现论的理论中,文学也不再是模仿的产物,而是艺术家主观自我的产物,或是“外部事物与艺术家心灵合作的产物”,“诗只不过是诗 人思想情感的载体。”(2)对艺术起源的认识不同。对文学的起因,表现论者否定亚里士多德所论证的关于艺术起源于人类模仿外物的本能和人性的观点,也否 定古典主义关于文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予人以教益和启迪的思想,而是认为,诗出自诗人情感寻求表现的冲动和需要。浪漫主义文学之后兴起的具有神秘主义倾 向象征主义诗学,虽然同样力主表现艺术家自我,但却反对艺术家在创作中直抒胸臆,而是提出把客观世界作为主观世界的象征,主张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象征内心 世界。外部世界不再是被模仿的对象,而是成为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象征。(3)表现论的审美标准与模仿论也截然不同。模仿论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中寻艺术的真 实和艺术之美,而表现论却认为只有心灵世界才是真实的和美的。因此,自然天成,主观真实,真挚的思想与感情的统一就成为持表现论的文论家和创作家的审美追 求。(4)对文艺功用的认识不同。而文学的社会功用在表现理论中也不再是“寻求真理”,“给人以慰藉和教益”,而是引发激情,矫正情感,借以达到改善人性 的终极目的。由于强调艺术家主观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对艺术灵感、艺术想象、独创性与风格等问题的研究,表现论都给予极大的重视,而且提出了不 少有价值的、极有启发性的见解。

3形式论的基本特点是断然割裂文学与现实世界和艺术家的联系,也否定文学艺术的存在有任何外在的目的,而是以文学形式为本体,认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只在于 它的特殊存在方式,在于它的审美特性。形式论在西方文论史上,从一定意义上说滥觞于康德。他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为强调审美判断的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 而作出的“美在形式”的判断,作为形式论的依据,对后世西方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浪漫主义时代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济慈等对于纯美的追求,都不同程度地对形 式论的形成发挥了作用。19世纪后期出现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将对艺术美的崇尚发展到极端,提出了“为艺术艺术”的口号。这种理论的核心在于,艺术有其独 立的生命和自在的价值,它的目的只在于美,除此之外,它什么也不表现,也再无其他任何外在的价值。在形式论者眼中,艺术看作是生活的反映是极为不真实和 俗的,因为生活“总是以其现实性破坏艺术”,而且使其蜕变为教化的手段。因此,艺术必须游离于人生,超脱现实,超脱道德和功利,而去追求它唯一的目的 ——美。形式论到20世纪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结构主义都曾20世纪文坛上风靡一时,成为20世纪文论的一个重要倾向。20 世纪的形式论与19世纪的形式论有所不同,其主要之处在于它更多地吸收了20世纪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所提供的新的理论依据和新方法。但是,对于文学审美特 征和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特异性的关注和探索,对于文学自身独立性的充分肯定,两个世纪的形式论又是共同的。因此,将20世纪的形式论看作是19世纪形式论 的发展,是符合历史事实,也是合乎逻辑的。

4)接受论: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接受研究,是本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以联邦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尧斯和沃尔夫冈·伊塞尔 为代表形成了“康斯坦茨派”。接受论认为在文学进程中,不仅有作家作品而且有读者;作品通过阅读才能进入文学流通过程,才能表现出作品的价值,文学价值是 作家创作意识和读者的鉴赏意识构成的;文学的接受过程在作家艺术构思中就产生了,他要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文学作品的接受分为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在作 品本文结构中已经暗合着读者可能实现的种种解释的萌芽,叫做“暗含的读者”;文学使用的描写语言,包括了许多的意义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产生“召唤结构”和 “空旷结构”,引导读者去思考并通过阅读填补作品中的空白;文学阅读接受过程是一种再创造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产生了后现代主义文论和美学。 括存在主义(萨特、海德格尔),解构主义(德里达、福柯),解释学(伽达默尔),接受美学(尧斯、伊塞尔),新马克思主义(詹姆逊、伊格尔登),崇高美学 (利奥塔),后殖民主义(赛义德),女性主义(克里斯蒂娃),新历史主义(格林布拉特)等等,基本上都是从接受的角度解说文艺的本质。 三、五大本体论: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56167b5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