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国内外

2022-04-10 22:45: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财务风险国内外》,欢迎阅读!
财务风险,国内外

国外财务风险防范研究概述

高付民

(库柏爱迪生平顶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 平顶山 467036

摘要:我国现代金融发展尚属于初始阶段,国际化程度不高,与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潮流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商业银行作为国内金融业中的主体,在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维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安全。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由于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对境外证券投资规模有限,从而在危机中受到的损失和冲击较小,但这并不能就说明我国银行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就健全完善了。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以及我国银行业发展尚属于初始阶段,相对于西方上百年的银行业发展史,我国银行业现代化发展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风险控制管理机制和手段还不够健全与完善,与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潮流相比较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关键词: 国外 财务风险 防范 概述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经济和金融波动乃至金融危机此伏彼起,金融风险时常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造成巨大的损伤,甚至危及国家和地区的主权利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加入WTO 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很难设想一个缺乏健全国际金融体系和体制的国家,能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联系实际,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特殊历史阶段,国际化步伐正在加快,国内商业银行能否安全稳健运行及可持续发展,将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市场中,国内商业银行还占据着优势地位,但这种优势地位的形成和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离不开我国政府多年来的政策保护。随着我国金融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我国的政策保护将逐渐减弱,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会并且正在对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传统优势产生冲击,随着国际金融资本在我国国内及全球范围内高速流动和转移,风险也随之加剧,国内商业银行也渐渐的暴露出一些潜在的问题。因此,立足于我国经济可持续的稳定发展,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完善我国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尽快建立一整套与国际金融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运行体制机制和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健全与完善风险控制管理机制和手段,提升国内银行业的经营效率,加快国内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对于维护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具有全局性意义。

美国次贷危机,源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银行业出现的持续不断的、有全面性的金融创新浪潮。金融创新,给西方国家金融业和整个西方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变化,然而也正是金融创新--“次级贷款”,导致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爆发,带给世纪经济巨大的创伤。很幸运的是,由于国内银行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并且带给了我们很好的机遇来认真审慎研究国外银行业,认真研究国外风险控制,而不会像原来那样把西方理论当做“圣经”来遵守。同时,也间接性的给了我们吸取经验与教训的机会,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及我们需要在何方面来加强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使我们能够少走弯路,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通过结合当前我国宏观政策及行业


政策,联系金融全球化及金融危机的历史时期,探讨如何健全与完善我国银行业风险控制管理

银行业相对于其他的行业,是一个高财务杠杆的行业,其所有者权益在总资产 中占有很小的比例,银行一方面利用其信用从企业及个人那里取得存款,付给其存款利息,形成自己的运作资金,另一方面,银行又将这些所吸取的资金贷给企业及个人收取贷款利息。存贷款利率间存在一定的利差,这就是银行所获取的部分利润。可以看出,银行业的运作方式很好的运用了财务杠杆。各国体制的不同,其银行业的杠杆率也有所不同,有的偏向于相对较高的财务杠杆,而有的则偏向于较低的,从而导致了所处风险大小的不同。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银行体系全面崩盘,可以说罪魁祸首之一既是西方所提倡的高杠杆率,从而面临了高风险。我国却恰恰相反,由于以往对银行业的财务杠杆控制的比较紧,政策较为稳健,从而在此次全球性的危机中,我国银行业免遭劫难,但宏观经济由于以往偏重于进出口的拉动,从而对实体经济有所影响,GDP 的增速有所下降。年我国政府为实现GDP的“保八”战略目标,我国的金融银行机构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杠杆率,通过提高债务融资,将更多资金注入经济体。在安全稳健的大前提下,适当提高我国的金融杠杆率,也将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并助推我国经济早日走出调整周期,实现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改变与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当今国内外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复杂多变,风险控制已经成为现代银行业经营的核心内容,也是银行实现其经营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必要保障。风险控制就是研究各种风险发生的规律,过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技术和方法,有效控制和处置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银行是一类特殊企业,它有着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的经营特点和风险特性,这些特性对银行风险控制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风险控制不仅是银行自身不可回避的永恒主题,也是监管机构和公众对银行的长期要求。

在当前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下,国内商业银行 的安全稳健运行,以及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银行业经营核心问题主要是风险控制,其关系到国内银行业及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国经济建设经历了改革开发30 年来大的发展与变化,保持了迅猛发展势头,并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神话,但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银行业,正如前面所说的,在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中,不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维系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安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亚当·斯密(18 世纪)根据英国银行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商业贷款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与商品流通有关的闲散资金,都是临时存款,有随时被提取的可能性。为了保证存款的随时提取,银行的资产必须保持较高的流动性。因而银行只应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联的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随着物资周转和产销过程的结束,贷款自然从销售收入中得以偿还,不会影响银行资金的安全与流动




H·G·莫尔顿(1981)提出了资产转换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 关键不在于贷款期限与存款期限一致,而在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的变现能力,要资产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地、不受损失地转换成现金,就可以保持充足的流动性。进一步来说,如果安排一定数量资金,购买足够的易于转让的资产,就可以消除保持流动性的压力,其余资金可以追求较高的收益。

监管程序,与传统的监管方式相比,风险监管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个别指标或瞬间结果的考核,而是面向整个银行经营业务全过程的跟踪监控,是一个首尾相接循环往复的连续跟踪监控过程,通过“了解被监管机构——风险评估——策划监管工作——确定现场检查范围——实施现场检查——辅以连续性的非现场检查——进一步了解被监管机构”这样一个前后相继螺旋上升的监管循环,对被监管机构营运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考量评价,整个过程坚持“盯住风险”的原则,紧紧围绕被监管机构的风险状况而展开,始终强调的是对风险的分析评价 测预警,并通过优化监管工作流程,提高监管工作的时效性、 预见性和前瞻性,同时还通过审慎监管会议、联席会议、 监管例会、监管咨询书和预警通知书等形式,加强信息的反馈工作,对风险及时进行“窗口”提示,疏通监管意图的传导机制,提高监管效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59c12fdba1aa8114531d93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