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四面楚歌的历史故事

2023-01-14 03:04: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四面楚歌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
四面楚歌,历史故事,成语

成语四面楚歌的历史故事

项羽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他和刘邦之间的权利争夺战名流千古。而最后在他身陷在四面楚歌的处境也是可歌可泣。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四面楚歌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四面楚歌的成语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以后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这个词,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得无以为生,而求助于别人时,别人又因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

解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近义词: 腹背受敌、山穷水尽 反义词: 安然无恙、旗开得胜

成语举例: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歇后语:九里山前摆战场;乌江岸上困霸王 为什么统一天下的不是项羽而是刘邦 刘邦项羽一对生死冤家

周朝统一天下以后,实行分封制,将贵族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替周王室管理整个国家。但是这个局面一直到平王东迁之后就无法维系,因为周王室衰落了,诸侯国的国力都可以与周王室相抗衡,甚至超过了周王室,所以天下开始群雄并起。此时齐桓公首先站了出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召诸侯王一起维护周王室的尊严,共同面对化外蛮夷对华夏大地的入侵。由于齐桓公实力最强,因此他成了诸侯的盟主,由齐桓公来维持一个大致和平的局面,谁敢不服就纠集诸侯共同讨伐。

齐桓公号召弟兄们一起上

此后的历任几位霸主都维持了这样一个政治格局,因此尽管华夏大地已经礼崩乐坏,但是还相对保持平衡。然而,三家分晋之后,平衡被打破,华夏大地真正变为“丛林法则”主宰的天下,谁拳头大谁说了算,终于秦始皇拳头最大,一举统一了华夏。

然而,秦朝仅仅维持了十五年的统治就分崩离析了,因此对于后继的统治者来说,选择怎样一种统治策略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项羽来说,他就认为国家应该恢复到春秋时代,天下分封,诸侯各安属地,互不侵扰最好。齐桓公尊周王室,而他就推出一个楚怀王熊心,让他来做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他自己就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当一个霸主就好,负责调节诸侯间的关系,做一个裁判员。

殚心竭虑的秦始皇

所以项羽在推翻秦朝以后,以义帝楚怀王的名义分封了十八个诸侯,将当时的华夏大地瓜分干净,然后给了自己一块最大的封地后,自任西楚霸王。霸王的霸并非是说项羽特别凶残,武力强大,这本身就是个称号,与春秋五霸的霸字一样,是盟主的意思。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分封之后,有人建议项羽应占据关中富庶之地,而项羽却予以拒绝,项羽还说出了“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样短视的话,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事业已经到头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5b43c8130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c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