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道法自然

2022-04-13 13:08: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庄子的道法自然》,欢迎阅读!
道法,庄子,自然

庄子的道法自然



读过《庄子》,就免不了提及庄子其人。天下江水河流不计其数,而后尽归于东,倾注到大海之中。这一条条河流就像芸芸众生,或怒浪排空,或细流婉转,总之都向着大致相同的方向奔去。而庄周,恰恰像是苏轼笔下那条与众不同的蕲水,顺着自己的内心,独自向西。

庄周本是宋国的公室之后,先祖可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宋戴公为庄姓始祖。由此可以看出,庄周起码算是一个官二代。然而在那个有今天没明日的年代,权力的价值显得那么无足轻重,或许今天你还端坐在王座上接受众臣的称赞与膜拜,明日你便成为他国的阶下之囚。也许庄周早早看透了诸侯混战、争霸天下的丑恶嘴脸,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

一、 庄子其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庄子的学识渊博,对当时的各学派的认识均有研究、并对他们一一做了分析批判。久而久之自然颇有盛名,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便派二位大夫带着重金厚礼,请他去做相国,辅佐国家大事。庄子头也不回,依然执竿垂钓,笑着问道:“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位大夫倒也不是浑人,答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也顺着说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每每读到此处,我都忍不住为庄子的傲然气质所折服,为庄子的机智应对而赞叹,为庄子的自我调侃会心一笑。再怎么穷困潦倒也不愿丧失自由,这便是庄子的信条,这便是庄子的坚守。

庄子秋水篇中记载了惠子相梁的故事。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纷乱复杂的战国时代,又有几人能够秉持本心。老子专研学术、精于道学,算是一个;孔子在无望中不断追寻,坚持向诸国推广仁义礼教,也算一个;孟子顶着当时天下人奇怪的眼光宣扬“春秋无义战”,在那个看拳头说话的时代也不失为一件妙事,当然也算。在那场纵横天下的不世棋局中,H好像只有庄子才是那个唯一的观棋者,纵使兵戈铁马,依旧看云卷云舒,曳尾于涂中。

二、 《庄子》中超凡脱俗的哲理思辨

《庄子》中有不少脍炙人口对话,它们无一不显示了庄子奇谲瑰丽的思辨色彩。其中最有趣应该是下面这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


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两人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论者的思维截然不同。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由此又可以看出,庄子是自然的,惠子是社会的。也有人认为庄子的诡辩是对现实的不负责任,可这对梦蝶的庄周又能如何呢?

三、 《庄子》中奔放肆虐的理想色彩

铺张渲染的修辞,汪洋恣肆的句式,云水空阔的意境,是庄子语言最主要的特色。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张扬的比喻使人一下子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浩浩汤汤,衔远山,吞长河,横无涯际的江水奔流向东。“吾之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刚见过河流与北海的浩瀚,猛然间又发觉河流与北海的渺小。让人真切感受到天地有多么阔大,好似穷千里目也不能望尽。“井蛙不可语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既有比喻,也有铺垫,奇特的想象给人以鲜活的意象,达到更好地说理的效果。《秋水》里铺张渲染的修辞在文中起了增添文采,构建境界,说理透彻的作用,同时让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精神愉悦。庄子用他行云流水、奇谲瑰丽的文字,构造一个“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始终无故”的境界,那背后蕴藏着他深邃的智慧,《秋水》是庄子关于宇宙的解读,面对未可知的谜,他的文字却将我们代入云空水阔的意境,让我们肆意地去想象,难道不像极了李白那个梦游天姥山的梦境?我们触摸的意境,就是对庄周梦的最好诠释。

《庄子》开篇为《逍遥游》这是在《秋水》之后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时经常背诵《逍遥游》,那个时候是死记硬背的,并没有读出其中的逍遥意味,或许正因为此,我才更喜欢《秋水》一些。在上过庄子导读之后,我再一次静下心来把《逍遥游》读了一遍,包括没有收入高中课本的部分。读过之后我不禁为庄子的远见卓识拍案叫绝。

庄子很形象地写出了理想中的逍遥游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鲲或鹏,只是外形,在逍遥游的状态下,没有特定的形态。为鲲为鹏,据情况而定,需要在水里游,就变成鲲;需要在天上飞,则化为鹏。他不会去思考作为鲲或作为鹏有何意义,因为鲲和鹏只是众多变化中的一两种,这是鲲鹏的逍遥。而燕雀在它方圆百里内飞翔,这是燕雀自己的逍遥。

如何才能到达逍遥游的境界?庄子提出了“小大之辨”“有用与无用”的说法,事实上,庄子提出“小大之辨”“有用与无用”仅仅是提出了一个思路:要超越世俗的评价标准,以与天地相通的内心中的标准作为标准,所谓内心就是自己的本心,所谓“人法道,道法自然”

除此之外,《庄子》中有很多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有两则我最喜欢的,《庄周梦蝶》和


《庄周陪葬》

1、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2、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我相信每个人都做过和庄周类似的梦,或者幻想着遨游天空,或者幻想着畅游海底,来或许只是懊恼一时便过去了,谁会想着自己与梦中那些事的真真假假。我们不曾困惑于那些绚丽多彩的梦,所以我们属于现实,这是我们的幸运,这亦是我们的悲哀。记得清人张潮的《幽梦影》中有这么一句妙语:“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是庄周之不幸,蝴蝶之幸。总之一个人一个看法吧,有的人正好汲汲于名利,有的人则向往南华山式的隐居生活,不一而足。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庄子临死时说的一番话让人讶然,不过我们也不得不赞叹庄子对死亡的深刻认识。“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我曾在贴吧里看到有人说学习庄子的埋葬方式,我觉得这真是好笑!庄子的一番话到最后也并未指出到底如何埋葬自己,我认为他只是又一次发表自己新的思考和感悟,至于如何安葬完全是后人的事。喂乌鸢还是喂蝼蚁,恐怕也是他对“有所待”的讽刺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5d450996c175f0e7cd137e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