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

2022-05-24 08:10: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材料作文》,欢迎阅读!
作文,材料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条小溪边,一个牧童难过地哭着,因为他心爱的羊羔不小心掉进大河被淹死了。

哭声引起了小溪的同情,它气愤地指责大河:“你也太残忍了吧,为什么把小牧童的羊羔给吞没了呢?如果我有你这样大的水量,决不会和你一样的。我会温柔地流淌,滋润山谷和草原,装点美丽的大自然,让沿途两岸都感激我的善行。” 然而没过多久,山洪暴发,小溪成了大河,它早忘了自己说过的话。巨大的水流冲毁了堤岸,一路咆哮着淹没了田园和村庄,就连溪水曾深表同情的那个牧童的羊群也被暴涨的溪水冲走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立意】

学生们的立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立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自己,勿忘自我;勿自满,勿居功;一切从思考出发。

第二种立意: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严于律己、讲求诚信等。

第三种立意:勿忘本、本性、初衷、信仰、雄心、梦想、善良、仁义、永恒等;富贵不能淫,权力不能移。

第四种立意:勿重蹈覆辙,要反省自己。 第五种立意:自己做不到,别指责别人。 第六种立意:做大事不拘小节。

第七种立意:既要追求理想,更要尊重“人无完人”的现实,认识到伟大事物的破坏力也大。

第一种立意显然跑题。

第二种立意流于表面。小溪说到了,也就想做到,但“水往低处流”,它身不由己,只能按大河的方式前进。实际上,山洪暴发只是特殊情况,无论是小溪还是大河,大部分时间都是像小溪憧憬的那样理想。因此,黄河和长江再发洪水,也还是人们歌颂的母亲河。所以,前五种立意的共同失误在于对小溪变成的大河持了否定态度。就像2006年全国一卷作文题,一旦侧重于认同乌鸦可爱便错了。因为现实中的大河,没有不淹死生灵的;如果淹不死羊,也称不上大河。

第三种立意只抓住了次要方面。小溪的理想,在大河的现实面前,已退居末席。 第四种立意有误。大河淹死一群羊是正常现象,改变不了大河利大于弊的总体情况,不能算重蹈覆辙。恰恰相反,重蹈覆辙的是那个牧童,是他两次损失了羊。但牧童不是这则寓言的主人公,最佳立意不能从他身上总结。

第五种立意也掉进了陷阱。它和第二种立意有共同点,认为小溪做不到,但又强调“别指责”。它的前一句错,后一句对,但“别指责”即便理解为“别指责百利之一弊”也是不恰当的。 第六种立意跳出了陷阱,比较好。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认识到这则寓言的象征意义。若把小溪比作小孩,把大河比作大人,说当了大人干大事时不拘小节也不合适。所以,把这句话改为“为大德不免一眚,做大事难拘小节”更好。说的通俗些,就是第七种立意。

反思一下,一切认识还是要从实际出发,才能适时反向思维,脑筋急转弯,在陷阱前悬崖勒马。




追求理想先要尊重现实

黄科锋

小溪成了大河,它早忘了自己说过的话。巨大的水流冲毁了堤岸,一路咆哮着淹没了田园和村庄,就连溪水曾深表同情的那个牧童的羊群也被暴涨的溪水冲走了。

理想总是美好,现实似乎糟糕。其实,大河破坏力虽大,但对自然和人类的益处更大。它虽有所淹没和冲毁,也不过是疏通河道的需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水往低处流的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小溪像小孩,大河像大人。单纯的小孩认为自己不会犯大人的错误,长成大人后却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总体上大人还是比小孩强。

秦始皇是个典型。他痛恨诸侯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立志于统一中国,并有建立“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理想。他“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秦始皇虽焚书坑儒、实行暴政,但他平定了六国,统一了度量衡,建立了郡县制,还是功不可没。 楚霸王步其后尘。项羽小时候看到秦始皇,脱口便说:“彼可取而代也。”他力能扛鼎,气吞山河,破釜沉舟,打败秦军主力,分封诸侯,却以暴易暴,火烧了千万人民的劳动成果——阿房宫。“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阿房宫多壮美啊,只是太短命了。怪不得人们说项羽是“沐猴而冠”呢。项羽纵然是个失败的英雄,却也算历史天空的明星。、

当长江只是一条小溪,她也有美好的理想。但当她发起洪水,人民的死伤和损失可谓大矣。但更多的时候,她作为一条大河,还是静静地流淌着,默默地奉献着,仍被当作炎黄子孙的母亲河之一。 小孩也许有美好的理想,要保护美羊羊。但他可能忘了,他早上喝的就是羊肉汤。所以,我们追求理想,但我们更要尊重现实。伟大事物的破坏力也大。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在生活的旋律中,理想是弹钢琴,现实却可能要长期面对电子琴;理想只是曲子,现实才是歌词。



2.读下列文字,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立意】

学生写这篇作文,主要有下列立意:

第一种,抓住“一步一个脚印”,写“要踏实”、“不能好高骛远”。这显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太片面了。

第二种,把于丹和易中天的观点并重。或写散文,说“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值得追求,但真登不上山顶也就算了,爬了就好,踏实就好。或发议论,有的把


于丹和易中天的观点各论证400字左右;有的各论证三分之一,再把二者结合起来论证三分之一;有的摇摆不定,不明确表态支持谁的观点,只说要努力登山。 我们说,两位教授的观点都有道理,但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若二者并重,则哪一种都写不好,文章的中心都得不到突出;虽然全面理解了材料,却并未选角度。所以,这些立意都不好。

第三种,百分之百地论证于丹或易中天的观点,对另一教授的观点只字不提,不引用,也不置可否。这也不太好。

第四种,侧重于于丹或易中天的观点进行论证。这样才对。

贵在不虚此行

黄科锋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于丹强调登上最高点,易中天看重步步高、步步实。于丹重视结果,易中天重视过程。二者当然都有道理,而我更欣赏易中天的观念。因为人生有太多变数,所以要享受过程。

先说李白。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原来李白真正要登的不是天姥山,而是仙界,而是精神上的最大自由境地!所以他只是在庐山脚下望了望,便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飘逸的诗句。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四海为家,李白一路潇洒。

再说杜甫。他经过泰山,写下《望岳》一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其尾联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暗合,已成千古佳句。但实际上,杜甫并未登到山顶,他只是把诗一首一首地写实在,充分地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他从未有过“我为峰”的感觉,却成了诗圣。

另有安石。他在游褒禅山后写道:“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一次过程不够尽兴的游览让王安石后悔莫及。总结教训,他大刀阔斧地改革。虽然司马光尽废新法,但王安石已问心无愧。 且看苏轼。坎坷使他不再好高骛远,矮矮的赤壁亦足以心旷神怡。“划然长啸”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陶潜呼应,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清代姚鼐在泰山顶上观日出的描写十分精彩,而我更喜欢他写攀登所见的“苍山负雪”“居雾若带”等句子。一生能登顶几座高山?所以说“爬了就好”“一步一个脚印”就好。

李贺怀铅提椠(qiàn,古代用以书写的木板),终成诗鬼;梅尧臣带布袋,天下闻名。有心登顶虽好,不虚此行更妙。



3.阅读田地的这首小诗《我是○》(节选),根据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是空虚;我是饱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663013e172ded630a1cb67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