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中的面具

2022-03-25 14:55:4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傩戏中的面具》,欢迎阅读!
傩戏,面具

傩戏中的面具

古代,傩祭,傩戏的流行面很广,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嫩江流域都有流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傩祭傩戏在嫩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则日趋衰亡。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的封闭性社会环境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以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蜀文化的渗透,为傩祭和傩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贵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包括贵州全省一云南东部一四川南部一重庆南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和西南部、广西北部,时至今日仍为傩祭和傩戏流行的地区,而且保存的傩戏最多、品种最全、特色最为显著。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傩戏群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即地戏、傩堂戏、变人戏。

在傩祭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傩祭之风盛行的商周时期,为了在傩祭中获得强烈的祭祖效果,主持傩祭的方相氏佩戴着“黄金四目”面具。《周礼夏宫》说:“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来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方相氏成了驱鬼逐疫、消灾纳吉的神化形象,那模样神秘可民。在傩戏表演中,面具则成了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演员佩戴而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面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除了《周礼》等等诸多历代文献对傩面具作了较为生动和形象的描述外,多年来一些地方已出土和发现了不少属于远古.上占、中占、近古的傩面具实物和面具图像。发现近代以来的傩面具的实物则更为丰富。例如四川巫山大溪出土的双面石雕人面、山东滕县岗上村出土的玉雕人面、首肃永昌鸳鸯池出土的石雕人面、辽宁牛梁河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等等就是远古时期很有代表性的傩面具。河南安阳和浚县、北京房山和平谷、陕西西安和城固等地出上的青铜面具则是商周时期(上古)傩面具的典型代表。广西西林出土的西汉青铜面具、江苏徐州出土的西汉王质面具、湖南淑浦出土的汉代滑石吞口等等正是中古时期的典型傩面具。近古和近代以来遗存的傩面具,全国算起来,可谓成千上万,其中一部分是通过考古发掘得到的,更大一部分亘至现在仍在民间流传或为傩戏艺人收藏。

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绚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例如制作面具时要先举行“开光”仪式,取用面具要事先举行“开箱”仪式,存放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又如不让女人触摸面具,不让女人佩戴面具,面具的制作、使


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 尽管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却不失为艺术百花园的珍品。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紧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亘、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从戏剧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同时,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骡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

傩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异。也正因为如此,傩面具于是更加表现得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78432b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8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