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

2022-10-15 18:05: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朦胧诗》,欢迎阅读!
朦胧诗

朦胧诗

【朦胧诗的发端】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最早可溯源到“文革”时期6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时许多知识青年普遍怀有一种模糊而又强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怒、无奈、对抗等交织在一起,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以及对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坚执,对失去家园的牵系等,成了这一代人的主导情绪和情感基调。

·1969年至1976年间,由北京赴河北白洋淀一带插队的一批知青构成的创作群体“白洋淀诗歌群落” ,主要包括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宋海泉等。由于白洋淀距北京不足二百里,各种新思潮便很快波及这里。

·70年代初北京青年“地下阅读”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路上》等,也很快在白洋淀传阅,从而形成了适宜于“地下诗歌”生长的独特人文环境,也使许多成员日后成为新诗潮的主将。“白洋淀诗群”于1976年因芒克最后一个离开白洋淀而告终结。当他们陆续返城之后,在197812月刊印了民间刊物《今天》,这是他们作为朦胧诗群最初的半公开亮相。

·1979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诗坛,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冲击波。由于这批年轻诗人大都经历过十年浩劫,过激情和理想从狂热到幻灭的过程,所以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年少时天真和单纯的信仰被欺骗之后,不免有些失落和迷惘。由此,他们便开始产生一种悖逆心理,不仅怀疑“文化大革命”甚至也怀疑起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这就是一代人在特定时期所怀有的特有情绪。

当他们怀着这种情绪走近诗歌时,又不期然地与西方现代派艺术达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和汇通。于是他们一改传统直白浅露的抒情模式,而大量采用象征、隐喻、反讽、变形、通感、暗示等艺术手法,使之呈现出一种隐约朦胧,含混甚至歧义


的诗意氛围,因此人们便把这类诗称作“朦胧诗”

·在“朦胧诗”的论争中,“朦胧诗”影响迅速扩大,并确立了它在中国当代诗歌转折期的地位。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 1.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

2.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3.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派和朦胧派诗人】

·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的诗派,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等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7dc602be2bd960590c6773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