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选题预分析实战举例|深度报道的选题

2023-01-31 17:2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深度报道选题预分析实战举例|深度报道的选题》,欢迎阅读!
选题,深度,报道,举例,实战

新闻选题分析会有意无意运用哲学、逻辑学、社会学的“方法论”,是基于正确的“世界观”,用综合、适当的“方法论”对新闻线索真实性、内涵和外延及其价值作出预评估,有的放矢,同时避免人、财、物、时的浪费。需要鉴别的是,选题分析有别于“主题先行”:选题分析是基于线索事实的客观存在,对采写思路进行各种可能性准备,“以事说事”;“主题先行”是先有主观臆断“以理寻事”, 个案看现象 2005,笔者接到线索,滑县一残疾儿童被拐骗去乞讨。笔者联想到街头常见的残疾儿童情形,常识告诉笔者,其背后一定有更多黑手操纵,也许这一个个案线索恰恰能揭开其拐骗手段、驱使残疾儿童乞讨的内幕。初步调查,果然发现这一带有多名孩子被以“招工”手段拐骗,进一步调查,拐骗者均来自安徽的一个村。笔者及时调整了采写思路,分析安徽这个村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于,便有了《关注“拐骗残疾儿童乞讨”》内幕、暗访系列报道,采访到的事实,印证了这一分析。 《破解“古树进城”利益链》也得益于“普遍联系”。通讯员传来破获一个贩卖古树案的小稿,我联想到古树苑,联想到每个城市移栽的大树、,它们是从哪里来的?若没专业队伍操作,如此大规模的移栽是不可能的,其背后必有市场、必有利益链。事实果然如此! 从表面看背后 哲学有云: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方法笔者常用于对工作性报道的分析。 2006,笔者在一税务网站上看到一则消息:新郑市国税局开发出一套“廉政软件”,要求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填写“廉政日记”,如实记录下班后的娱乐、社交、生活等情况,并于次日在国税局内部网络上公布,公开监督税务人员的八小时以外。表面看,这无疑是一般的“工作稿”。但这套软件涉及廉政,不由得让我多想了想:一个管人思想、行为的软件研发并运行,它有用没用、用处大小,都是新闻。另外,直到现在,我国公务员的隐私权和公民对公务员及其活动的知情权都没有界定,廉政日记”势必引起“两权”


之争。于是,便有了《“廉政日记”监督官员八小时以外》 类似的还有《告别“垂帘断案”郸城破冰》的分析。线索是,郸城县法院尝试推行审判委员会“又判又审”的工作机制,逐步消除“垂帘断案”现象。表面看,这是法院内部工作形式的改革,看外延呢,它又涉及案件当事人的利益。之前,虽说审委会从不在判决书上“露面”,但重大、疑难案件判决的背后,往往有它的影子,几十年无法回避判而不审、“垂帘断案”的诟病。此项改革,意义重大。 笔者的体会是,对工作性报道线索不轻易舍弃,多想想为啥。有个一般性规律:某单位加大某个领域工作力度,往意味着这个领域的问题已相当严重。比如,《被执行人是区人大代表》采访前笔者接到线索,南阳某区人大短期内协调执结涉及区人大代表的案件78,笔者认为,这一成就恰恰反衬出人大代表涉案的程度,而当时正值全国破解执行难,人大代表中的“老赖”已成为公愤。 从矛盾看必然 有的线索,由于由头的矛盾冲突激烈,能直接分析出其蕴涵的必然新闻分量。2005年年初,笔者接连收到两封内容“互相抵触”的信:一封是被称为“举报专家”的公民遭砍伤,“请求”笔者前往采访的;另一封是代他发信的妹妹为保家人不再被报复,又写信哀求不要去采访的。两封信的矛盾加剧了戏剧性,其背后,应该是举报人保护制度的缺位。经调查,完全符合分析,大河报以两个版推出了《凌晨,“举报专家”被砍5刀》,新华社迅速跟进,促使最高检出台了保护制度。 有的线索,运用逻辑分析就能发现新闻主角的自相矛盾之处。这种分析除了能直接判断新闻价值,还能指导采访方法。 2006,笔者接到读者来信:周口一些县市个别部门领导在申报省劳模时,身份填的是工人、农民,“聪明”一点的,填的是职称,隐去了职务。笔者查阅了当年公布的劳模名单以及同年他们的任职情况,反映属实。《领导“弃官”当劳模》采访前,我设计了直面造假主角的采访问题:你认为你在局长的岗位上贡献大,还是在申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7f48463ec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