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理财产品拒绝兑付

2022-07-10 02:4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华夏银行理财产品拒绝兑付》,欢迎阅读!
华夏银行,兑付,拒绝,理财,产品

20121210 07:14 AM

放大风险的“影子银行”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刘利刚 【作者微博】

字号 背景

评论 打印 电邮 收藏

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近期华夏银行理财产品拒绝兑付事件,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监管层以及该银行将如何应对,可能成为中国银行业监管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对于眼下正在如火如荼发展的理财产品市场来说,这一事件的爆发是对中国理财产品市场以及背后的影子银行体系进行检讨的最佳时点。

2010年以后,不断增加的市场竞争,以及对于存款利率的监管,导致了大量存款从银行系统流失。作为应对,中国商业银行开始提供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以避免存款的大量流失。事实上,这是面对利率管制的一种金融创新。同时,商业银行在吸收了理财产品的资金后,往往将此用于向高收益率产品进行融资,包括信托产品以及信用债券。

中国央行估计,到20116月底,中国的理财产品规模达到了3.57万亿元人民币,大约占银行存款规模的4.5%然而,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IMF则判断中国的理财产品存量到2012年第三季度底为8-9万亿元,大约是存款规模的10%,占中国GDP17-19%。由于理财产品的期限较短,因此也难以估计其确切规模。但笔者发现,从2010年至2012年,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几乎翻了一番。5大发行银行为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以及交通银行。

“零违约”似乎成为了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特色,但笔者认为,这一特色并不值得标榜,这意味着投资者只要购买理财产品就可以获得无风险的收益,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反而成为了奇货可居的商品。

这可能也是在该银行理财产品事件中,该产品募集了过亿资金的重要原因,而该行嘉定支行行长也出资数百万购买了这款产品,更是表明即使是银行从业人员,也并没有明确知晓这些产品的风险。

风险往往来自于这样的无知和经验主义,相信很多人在签订理财产品协议时,都会被要求抄上这样一句话,大意为本人已经知晓其风险,后果自负等等。然而,又有多少投资者真正了解自己购买的产品的风险到底如何呢?

从理财产品的流向来看,多数理财产品流向房地产以及政府融资平台。由于对这两个行业的商业银行信贷受限,其必须提供较高的收益率以吸引资金进驻。此外,公司债券由于其收益率较高,也是理财产品的主要流向之一。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则是,97%的理财产品的发行期限在一年以内。


因此,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的风险在于,第一,受到监管限制的行业往往面临更高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而这些风险则被注入理财产品中;第二,由于资产被放在表外,因此银行本身的内控和风控程序容易疏忽;第三,与资产匹配的资金存期较短,因此与传统贷款相比,理财产品面临着更加严重的风险错配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也正是因为这些资产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因此也更容易获得更短的期限许可,这是因为期限越短,金要求的流动性补偿越小,而理财产品的发行者则在某种程度上从这样的过度“借短放长”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但也承担着更大的风险。

事实上,整个影子银行体系都存在和放大着银行体系存在的风险。具体来说,信托、理财产品和民间金融都在从事类银行的信贷活动,但其由于经营体系的不规范以及透明度较低,面临着相当的流动性风险,而流动性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的偿付风险和信用风险也就明显上升,并造成传染效应,并可能最终对正规银行体系产生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利率管制正是其影子银行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化解影子银行的风险,需要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同时化解影子银行的风险也需要解决透明度的问题,并提高对类银行金融行为的监管力度。事实上,目前正在温州进行的金融改革,就是希望将民间金融机构正规化,使其被纳入正轨监管行列。但另一方面,区域金融改革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风险,由于监管规则以及资金价格的差异,区域金融改革可能导致严重的监管套利行为产生。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官方则应该尽快推进全国范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而银行理财拒兑案这样一个个例,则提出了在框架搭建之外的制度保障问题,比如说是否应该尽快推行存款保险制度,以避免在出现信用违约时银行被迫承担完全责任,最终导致风险累积在银行体系内。同时,在投资者出现信用违约损失时,是否应该对相应的产品进行类似CDS(信用违约调期)的“加保”操作,以避免出现投资者血本无归的惨剧。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责任编辑 徐瑾 jin.xu@ftchinese.com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801380fe87101f69e31954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