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2

2023-11-07 04:54: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故都的秋2》,欢迎阅读!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课文,研讨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 2、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适时对作者情况和背景进行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也就是所谓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各类散文作品的能力。 【教学方法】

1、移情法。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诵读法。“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3、合作探究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大家还记得吗?(师生齐背) 这首小令通过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的思归之情。 那么大家能否再举出一些关于秋的诗句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故都的秋》,看看秋之于作者, 又有怎样的秋色、秋声 、秋味? 二、探究文本 (一)破题感知

提问: “故都”当时叫北平,即现在的北京,所谓故都的秋也是北平的秋,那么你觉得把题目改为北平的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所以‘故都’二字点出了北平的人文内涵,而“秋”是作者笔下的自然景观因此标题,既体现了人文景观又体现了自然景观 (二)分析选材视点


1、从标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浓厚的故都情结,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一二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浓厚的故都情结(生齐读) 明确:我的不远万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提问:作者不远万里的目的是什么呢? 师生共同回答:尝秋味

3、那么是怎样的“秋味”让作者如此的着迷呢?这个秋味的特点是什么呢? 明确:清,净,悲凉。

4、为了表现这个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点?

明确:3段牵牛花,4段槐树,5段秋蝉,6—10段秋雨,11段果树。 (三)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问:现在我们具体来看311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具体表现故都秋的清,净,悲凉的,下面请“我为学校添光彩”主题演讲的冠军黄伟同学朗诵311段,其他同学边听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现在请大家随黄伟同学的朗诵一道去神游故都,也去饱尝故都的秋味。

(不愧是演讲比赛的第一名!黄伟同学的朗读低沉舒缓,非常契合作者笔下的秋“清、静、悲凉”的意境。) 1.观秋色

1)现在大家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明确: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2)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作为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自然会产生一种冷清的感觉,这也正是作者所说的故都的秋的“清”。正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色彩的角度也就是视觉的角度,作者以眼前所见表现心中所感。那么除了视觉的角度,本文还有什么角度? 明确:听觉

4)那么接下来,我们共同来倾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 明确:鸽飞声、蝉声、风雨声、互答声。

5)写这么多声音,是不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呢?为什么?

明确: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举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3.品秋味

1)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青天下,连鸽子飞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冷清、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悲凉。这“悲凉”就是故都的秋味。

2)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可是,作者只字不提,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和作者经历有关。他喜欢这样的景物,因为与他心情相合。

1934年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全国上下笼罩着白色恐怖。作者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了人生的愁苦与哀痛,所以选择这些景物的目的,恐怕是借此抒发生命的悲苦、家国的忧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这些景物正暗合了此时的心情。 三、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对故都的秋色、秋声、秋味展开描绘,并以此抒发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 四、延伸与拓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88ffc1296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3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