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人性

2022-03-27 01:10: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权力与人性》,欢迎阅读!
权力,人性



权力与人性

摘要 伯克说:“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德。”无论男人或是女人,骨子里都有支配别人的欲望,所以他们或多或少地都想得到权力。不论人性是善是恶,一旦掌握权力就会使人性变恶。

第一部分 人性

人性是人这个功能系统在世界的表现,或者是以个体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在自身环境中的表现,是人所有功能的总合,是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满足需要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表现。人性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属性或表现,而是处于不断追求的动态当中。社会条件在变,当然人的需要也在变,人正是在动态的需要中表现自己的人性,个人的需要便成为人性的核心问题,它本质是人的生命状态内在需要,人的需要是由人产生的一种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指向,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社会化的能力,其实践的结果是满足。 人性是复杂的,历史的人性论分为三种观点。其一是先验人性论。中国古代探讨人性的哲人们普遍认为,人性是人得之于天的自然资质,天性即人性。其二是经验人性论,这是根据现实中人常见的性情和行为的实际经验来推断的人性,其结果是在日常生活中禁欲或虚伪地生活。其三是抽象人性论,把人“物化”或者“神化”,即把人的双重本性割裂,之承认单一本性的观点。 自古以来,人们对人性的善恶探讨从未终止过。在有些场合,人们表现出英勇奉献的壮举,但有些时候有人则会做出骇人听闻的残忍行为,就如刚看完的电影《战火屠城》、纪录片红色高棉大屠杀、契卡大屠杀。那么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我们在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认为善是人的天性;在《孟子》一书中也有不少关于性善的论述,如“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至于性本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基督教的“原罪说”,即亚当滥用上帝授予的自由意志,引诱夏娃偷食禁果而堕落,犯下原罪,因此认为它败坏了人的本性;其次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通过对政治人物的了解,对当时政治生活中各种角色的认识及自身体验,认为人是自私的,而且是一个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人是一个有情欲的动物,支配人的行为的动力就是情欲,由于人们能力有限而欲望却无止境,这样,为了满足其欲望,就必然要采取虚假伪善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书中,他就热情称颂了博尔贾,其作为一位谙熟政治权术的政治家,他用谋杀、欺诈、背信弃义等各种手段进行一系列活动与征伐,把整个意大利卷入恐怖之中。 人性是人对自身需要的追求,人性善恶的核心内容是人的需要的善恶和人的满足方式的善恶,由于人的生命需要基本相似,这时满足需要的手段或满足行为的内容,便成了人性善恶讨论的核心。所谓人性之善是真实的人性需要和社会性的满足,每个个性以满足在追求着人性的需要,在个体相互冲突时,人以相互的满足来达成公平协议,这正是人性的表现之一。任何使社会这个功能系统变得强大有序的,为人之性善;任何使生命充满生机和创造力的,为人之性善;任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为促进的,为人之性善。这三者需要个体的不断解放、社会的不断进步、自然的不断更新。所以说人性并不是善或是恶,而是要从其满足需要的手段或满足行为的内容来考虑。

第二部分 权力

再来看权力,“权力”一个小小的字眼,却包含着难以尽述的内容,人们时而对它满怀敬意与期待,时而又对它抱着厌恶与仇视。权力往往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做到普通人所难以企及的事,能实现一般人所不敢奢求的目的。正因为权力具有如此特殊的性能,所以它对人们的诱惑也是非常大的。 阿克顿勋爵有句名言,“一切权力都是人腐化,绝对权力是人绝对腐化”。这句话肯定了权位对掌权者腐蚀的必然性,颇受人关注,目前也广为人所引用。自古以来人们都更认同权力具有消极倾向,权力似乎具有一种魔力,它会使原本一心为民的人最终变成一个利己主义者。“权威腐蚀性”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现象,一方面权利确实


具有某种消极倾向,对掌权者会发生诱惑作用,另一方面要是这种可能倾向转化为事实,掌权者身上真正引起消极后果,还必须有其它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行使权力的对象即民众方面、体制方面、个体的心理因素等。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对同一权力,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对不同的个体来说,受权力腐化的程度都不尽相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并不是所有掌握权力者的人性均变坏。社会发展水平越高,政治民主体制越是完善,个人越能正确对待、运用所掌握的权力,摆正自己同民众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这时候人之性善就表现出来了。又如在君主专制制度下,权力只为极少数人所有,无任何约束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掌权者便会作恶多端。孟德斯鸠告诫人们,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喜欢滥用权力,他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因此他提出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主张,构成了著名的分权制衡的思想原则。而在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就使得权力有了一定的制约与监督,也能够有效防止掌权者有变恶的倾向。

第三部分 权利与人性

不管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还是从建设国家角度来看,因为权力本身带有消极性,而它又作为一种满足需要的手段以及运用权力满足行为的内容都会使人性变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时又加上了政治体制的不完善及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说,权力作为一种工具,使人性变恶。 初看不管是纪录片还是电影的时候,总是不知道片子向我们讲述了什么,或者它要表达什么,只是看到柬埔寨共产党的杀人行为或者是契卡大屠杀中那一幕幕重复的“脱光衣服、面朝木门、预备、放下指挥棒、射击、尸体运走”动作行为,而背后到底是权力的运用还是人性本恶的驱使让人做下了这样可以说是恐怖的行为?现在通过对权力、人性以及权力与人性之间的关系的了解,应该可以说对片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就我在片子中看到的现象来说明一下是权力使人性变恶。 正如前面所说,“任何使社会这个功能系统变得强大有序的,为人之性善”,单从柬埔寨共产党从救国救民的愿望出发来构建一个美好的农业社会来看,是人之性善的表现,但结果却是给其国家带来了灾难,并没有使得国家强大,反而是掌握权力之后对柬埔寨人民的压迫,吃不饱,一天到晚干农活,时刻被红色高棉军队监视着,其领导的儿女天生就有权力,视察中,“看中”谁谁就被带出来杀死,或者被当成特务被杀,其手段如此残忍,毫无顾忌,究其原因是权力使人性变恶。再看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巩固其统治,决定成立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可逮捕一切被认为是反革命的敌对分子,在这日复一日的屠杀中,契卡的头子们包括捷尔任斯基的灵魂最终走向了崩溃。在新生政权下,政治体制可谓是不完善的,而掌握了至高权力的领导者们在权力的腐化下想要达成自身设定的目标,自然会运用权力这个工具对民众进行压迫、屠杀,这是巩固政权最快的方式,而这又与领导者的灵魂产生了矛盾,对他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以致最后连自己也走上了木门企图被杀的途径,这正好印证了人性并不是本来就恶,而是权力是人变恶。在《死亡实验》中也印证了这一点,当掌握权力的时候,人便变得没有理智,他会采取一切他所能想到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欲望。一群普通人在有了“狱卒”和“囚犯”之分后,掌握权力的狱卒便由开始使用权力维持秩序到滥用权力、私刑、发泄个人情绪,完全沉溺在权力之中,失去了心理平衡。从狱卒满足行为的内容及手段可以看出带有消极倾向的权力使人性变恶,而最终双方在发生争斗中,实验室的大门打开,所有人找回了理智,但是却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第四部分 总结

从人性的探讨来看,人性并不能简单的说是绝对的恶或者说绝对的善,而是从其满足需要的手段或满足行为的内容来考虑善恶,从开始就能做到人性之善更好,但人性之恶也并不是一开始便有的,只是由于权力本身的消极性倾向及各种因素的作用,使得人性变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896cfe852ea551811a6876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