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分析法

2022-04-28 22:22: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情景分析法》,欢迎阅读!
分析法,情景

情景分析法

1224日下午2时至4时,南京大学人类学所2018年第15期谋思谈在社会学324室举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特聘专职科研员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特聘讲师吴迪做了题为“‘情’、情境 与情境分析法——从中赞劳工日常交流事例出发”的演讲。讲座由杨渝东老师主持,杨德睿、邱月等老师出席。

本次讲座内容基于吴迪老师2010年末到2012年初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附近(包括东郊的中国驻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庆华农场等私人农场以及一些中国驻赞企事业单位等)进行的将近16个月的田野调查。

随着中非合作的增加,中非文化交流频繁,中非劳工间关系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但吴老师对以往中非劳工关系研究发现,中国移民与赞比亚当地人实质性接触很少,例如通婚,成为挚友,甚至结为生意伙伴都很罕见。背后的原因很复杂,语言、种族成见以及生活行为习惯等都可以成为障碍,而交往的过程也往往因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而不同。劳工间交往通常以政府间的政治行为为背景,包括开发、投资、援助等问题的协商政府因素在中赞交流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目前为止,中赞日常交往主要发生在中国大型企事业项目中,交往关系通常以劳工关系为基础。那么,中国驻赞移民群体的社群是如何形成与维系的?中赞日常交往过程(包括道德交往、语言交流、劳工关系等)


是怎样的?随着全球化和中国“走出去”的大背景,跨文明社群的接触与共存问题以及如何在方法论上进行一些改进?这些问题成为吴老师研究的关注点。

接下来,吴老师对以往中非劳工关系研究进行了梳理:由于可观察到的日常交往通常发生在工作场合,故而现有的关于中非民间交流关系的民族志大多以劳工关系为出发点。如果进行大概的分类,目前为止,研究者在分析自己田野资料的时候主要应用两种分析方法 —— 治经济分析方法和文化诠释分析方法。政治经济分析方法的一个例子是李静君关于中赞和中坦劳工关系的比较,而文化诠释分析方法的例子则是Karsten Giese关于中国和加纳商贩雇佣关系的描述。

吴老师对这两种分析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强调:

1)两种分析方法的固化——政治经济分析方法有一种先验性和工具理性,文化诠释法则具有文化本质主义倾向。更主要的是两者都没有展现日常生活交往过程,分析是居高临下的,而不是就地而生的;

2)作为以中国文史哲传统为背景而培养出来的人类学家,如何对已有的分析方法论进行补足?更大一点的问题是,以中国文史哲传统为基础的中国人类学可以为人类学理论作出什么样的贡献?中非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3)中-非的动态关系和以过程为本体的分析方法论的实践可能性。

关于“情境分析法”situational analysis),出自曼彻斯特学派的Max Gluckman《对发生在现代祖鲁的一个社会情境的分析》一书。情境分析法要求研究者从日常社会实践出发,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详细描述以及和对一系列事件的记录来总结所研究社会中影响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的因素。这种自下而上的分析方式可以避免分析过程中有意无意而产生的目的论倾向。所以说,情境分析法是一种动态的方法论,强调的是“生成过程”。研究者所要描述的不仅仅是事件状态,而且是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如Gluckman所言,“这种新的分析方式将每个案例当成特定社会文化系统下的特定人群中社会关系维系过程的一个环节”。由于其对过程的重视,情境分析法以历史为轴线,具有时空属性。情境分析法讲求的是通过对一系列社会事件及其发展趋向的分析来看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变化,从而总结概要性社会规律。情境的序列性必然蕴含着时间的延展。在情境分析法下,“社会,作为一种运动(movement,不再被视为发生在时间中,而可直接与时间等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8a9213202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