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如来不负卿

2023-05-07 06:0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不负如来不负卿》,欢迎阅读!
不负,如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负如来不负卿

作者:赵真真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2

要:曾被自己的好友柳亚子先生誉为凄绝南朝第一僧①的苏曼殊是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神话,他用情打动了许多读者,同时他又用他的情锻造了一个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情僧。无论是诗僧苏曼殊,还是孤僧苏曼殊,都逃不过一个字,因为他的诗中有情,也因为他由孤独蔓延而来的无尽的伤情。 关键词:爱情;佛门;苏曼殊;缘分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15-01 一、情佛之间的半世纠葛

在宗法观念和华夷观念极重的清朝末年,在日本出生的私生子苏曼殊,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在异样的眼光下,他感受不到人性的温暖,世态炎凉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创伤。所以,他较之于同龄人更加地成熟,更加地知道如何自处。他自云:思维身世,也有难言之恫,每一念及,伤心无极 ②。因此,这样的身世便把感伤、忧郁、多情的性格深深烙印在他的骨子里。他带着他的苦闷、抑郁、颓唐走进了诗歌,在那里试图找寻一丝慰藉。

当苏曼殊无法改变那个时代,当他的诗歌不再是一味良药,他走向了空门,而这才是他人生的真正开始。从他遁入空门的那一刻起,苏曼殊真正诞生了,而且曼殊这个法号一直伴随他到死。于是,他过起了一个僧人的生活,没有闹市的喧哗,没有情感的纠结,他以为会一直这样安安静静、青灯佛影地过一辈子。然而,他内心深处诗人的忧郁、敏感,让他每时每刻都在捕捉世事的变化无常,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所以他以诗寓禅、禅诗融通,游走于情佛之间。就如《寄调筝人》中的第二首所写:

生僧花发柳含烟,东海飘零二十年。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一个出家人的身份,感慨身世,二十年的漂泊无依,看似参透一切凡尘俗事忏尽情禅空色相。实则还是不能大彻大悟,惟有枕着经书睡觉才能不被湖畔的琵琶声所打扰,安心修行。这种情佛之间的矛盾,作者于诗中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

情和佛是苏曼殊生命中的两大主题。于情,他有着对友人割舍不断的陪伴、对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人难舍难分的爱恋;也有着为祖国勇于献身的革命情怀。于佛,他也曾有过禅心-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寄调筝人三首》其一)的瞬间顿悟。然而,情佛之間的半世纠葛却伴随他十几年的人生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九零四年,二十岁的苏曼殊由日本留学回国,因家庭变故削发为僧。从此,他的人生便与佛有着剪不断,理还乱(李煜《相见欢》)的关系。纵观他的这类作品,虽然可以看到他所参悟的解脱、顿悟、众生平等、性空以及佛教改革的思想,但更多的是表现他在出世与入世、反抗与动摇、追求自由与自造藩篱之间的矛盾。 二、情由心生,缘由心灭

苏曼殊的诗绝大部分是描写爱情的。那些缠绵悱恻、哀婉凄绝的爱情诗让我们感动。苏曼殊的一生是多情的,他凄惨的身世和独特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让他赢得过许多少女的芳心,丰富了他爱情诗的题材。

在苏曼殊的爱情诗中,既写了爱情本身,让人陶醉其中,又写了处在爱情中的少女,惟妙惟肖。无论是写情还是写人,苏曼殊的爱情诗都是他发自内心的一种吐露、一种赞叹。 但是,我们会发现在读苏曼殊另一部分爱情诗时,却感受到一份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不是失去恋人的悲痛,而是爱而不得的苦闷。这种苦闷源于诗人爱心与禅心、世情与法情之间的矛盾。就如诗人在《本事诗十首》中的第八首所写:

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

在这首诗中,前两句作者运用典故与对比的手法,把小家碧玉和佳人相比,后两句则是着重于写意,袈裟、樱瓣、脂痕、泪痕这些意象共同组合成一种情境,在这情境中,作者一方面追求佛法,一方面又摆脱不了爱情,自始至终都处于挣扎当中。所以,苦恼也随之产生,思量之后,便慧剑斩情丝,心向佛门,截断一切尘缘。

在苏曼殊的爱情诗中,我们必须要提到百助枫子。曼殊是爱百助枫子的,但和百助枫子的爱情中,他参禅悟道,渐渐苏醒,于烟花酒地处得道,真正皈依佛门。所以,面对百助枫子的深情他只能回答: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本事诗十首》其六)。苏曼殊的修行是一种通往平凡的涅槃,也有人将他的修行概括为:曼殊本是多情种,一领袈裟锁火焰。 在曼殊短暂而又精彩的一生中,他的诗歌都闪耀着僧人的灵魂,他一生都在追求大彻大悟,而且临终时也不忘叮嘱让他穿袈裟走,让他从外到内都断绝一切尘缘,所以说,曼殊由心生,缘由心灭 注释:

①苏曼殊.读禅阅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月第1版,第261.

②李继凯,史志谨.中国近代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 12月第1 版,第34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9c9c43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9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