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2022-08-07 07:18: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临江仙》,欢迎阅读!
临江仙

《临江仙·夜归临皋》

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的独特词风。

3. 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及对苏轼这一时期创作的影响。 3. 初步了解苏轼在宋代乃至中国词坛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要点

1. 词中表现的理趣。

2. 苏轼面对苦难的超然洒脱心态及其原因。 3. 由词作表现出的苏轼的个性人品。 文本详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蛰居于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夜饮大醉之后回到位于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住宿。但夜已很深,家童鼻息雷鸣,听不到词人的敲门声。于是词人依杖门外,静听那滔滔不绝的江流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瞬间,一种思想的火花突然闪现,他的心灵似乎获得了顿悟,超然物外的逸想联翩而至。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理趣的《临江仙》 上片叙述过程。“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起首两句交代夜饮的地点、畅饮的状况和归家的时间。苏轼自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之后,处境很艰难。但他个性旷达洒脱,热爱生活,因而不但没有哭哭啼啼,反而在黄州很好地安顿下来。元丰四年,在离住地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花木果蔬,名曰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五年,他又于东坡营建雪堂。写这首词时,雪堂尚在建筑之中,所以词人夜饮东坡,仍要回归皋住宿。“醉复醒”三字很别致,也很有概括力,醉而又醒,醒而复醉,可见这一天他开怀醉饮的豪情。这样尽兴地夜饮,归来自然很晚了,但究竟是什么时间,他的记忆有些模糊,“仿佛”两字点出词人醉态,但又不是那种酩酊大醉,并不妨碍他的一番哲思。

以下三句,写由于归家太晚,家童已酣然入睡,鼻息雷鸣,一点都听不见主人敲门的声音。于是他便走到长江边上,倚杖静听那夜色中的江流声。在这简单的叙述里,主与仆宽松的关系让人感受到一种洒脱;家童的鼾声、江流声皆能入耳,又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在白昼喧闹的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的静谧的境界。置身于这个境界,人的精神放佛才能真正得到一个空间,尘世的荣辱得失、功名利禄都可以暂时抛在一边,任凭自己心灵超然、自由地翱翔。于是,对自由人生的向往便也产生了。

下片写静夜伫立于长江边上的一番感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当词人纵情酣饮之后突然置身这样一个静夜时,他首先慨叹的是人生总是受到各种关系的牵制,不能忘情于名利的纷扰。这是全词中最具哲理意味的句子。苏轼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这两个句子不但在思想上与庄子相统一,连语辞也从其中化出。上句语出《庄子·知北游》“汝身非汝有也。”下句出自《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苏轼对官位的升降并不在意,但他非常重视心灵的自由,“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人生能否适意这个问题上总是特别敏感,对自由人生境界的渴求在他的整个人生过程中也是一贯的。

“夜阑风静縠纹平”是紧接着这一番哲理思索之后的词句。表面上看,似乎仅是写了夜深了,风也静了,江面上只有一些微波,细如皱纱。但从更深的意义上看,这是词人获得了对人生真谛的感悟之后,他的超乎寻常的安宁心境的外化。没有了尘世的烦恼忧愁,他的心境也正如这风平浪静的江水一样,波澜不兴,恬美、悠远、自由自在。在这种情景下,结尾两句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关于这两句,还有一则很有趣的轶事。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载:东坡在黄州时,“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者,与客


大歌数过而散。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辞,挂冠服江边,挐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这位郡守显然没有理解,苏轼所写的是心灵的历程。在精神上,当时他确已乘一叶扁舟遨游于江海之上,脱离了那不能忘情于营营的世界。

这是一首重在理趣的词作。此词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理趣盎然。这种理趣,不在于理的高深,而在于趣的点化。所谓“趣”,就是以超然而幽默的眼光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特别是“小舟从此逝”两句,以行为的放纵旷达(想象中的),表现心灵的自由解放,诗人面对苦难的那一份洒脱和幽默跃然笔端。此外,本词这种以哲理如词、以古语入词的手法,也开拓了词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力,在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考题思路提示

1. 分析词中有“趣”的笔墨。

如“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句,颇可见出作者的幽默与安适。 2. 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吗?这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

黄州时期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为人称颂的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赋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富于理趣的句子也颇多,如《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省)人,是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

宋仁宗赵祯时,他曾上书,要求对当时政治作一些改革。但在王安石推行新法后,他站在保守派一边,上书反对,并乞求外调,先后出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不久,受谏官弹劾,以作诗讽刺新法、“谤讪朝廷”的罪名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赵煦即位,高太后听政,废除新法,他被召回,迁任翰林学士、侍读、龙图阁学士。这时,司马光等人全盘废弃王安石新法,他不赞成,因和司马光政见不合,他又请求外调,出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在地方官任上,颇有政声。赵煦亲政后,继承新法,起用新党,罢斥旧党,他又遭贬谪,放逐惠州(治所在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赵佶即位,遇赦北还,卒于常州。 文学上,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大作家。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使他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创作使他成为宋代很有影响的诗人,宋诗的著名代表作家之一。而在词的发展历史上,他更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他的词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举凡对古迹的凭吊,对亲人的怀念,山川景物的刻画,农村风光的描绘,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等等,无不构成了他的作品的内容。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使得词这种文学样式几乎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到了他这个时代,词才真正突破了“花间”、“尊前”的藩篱,从离怀别绪和男女爱情的狭窄范围里跳脱出来,走向社会人生的广阔天地。

他创造性地“以诗为词”,尝试用散文的句法写词,在词里发表议论,并企图打破声律对词的束缚。他的许多词都写得气势磅礴,叙述曲折,思致婉转,想象丰富,比喻新颖,结构变化多端,写景、抒情和说理融合无间,充分显示了他的巨大的艺术才能。

他的词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而以豪放刚健为主。他出现在北宋词坛上,“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对于词的健康发展,他的作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尤可注意的是,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往往会流露出一些虚无主义的逃避现实的情绪。这在他的词里也有明显的表现。 词存三百余首,集名《东坡乐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9dce35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0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