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客家方言“无”字的读音

2022-10-21 09:1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略述客家方言“无”字的读音》,欢迎阅读!
读音,客家,方言

近三十多年来,我阅读客家书刊,尤其是客家山歌书籍,有时看到这个“冇”字。例如这首情歌“郎係日头妹月光,郎冇成家妹冇郎。好比桌上单只筷,再凑一只就成双。”最近在广东台山市新出版的《赤溪侨刊》上看到这首山歌:“托盘冇底样边扛,米缸冇米样边量。餐餐食饭单只筷,冇双冇对好凄凉。”

客家人唱这两首山歌,就把“冇”字唱成máo,意为“没有”。试问这个“冇”字用得对不对?

不论《康熙字典》或《辞海》(一九六五年新编本),都查不到这个“冇”字。这说明:远古时代,汉人就没有创造这个怪字,倒是《新华字典》里有这个“冇”字:mǎo,(方)没有。

这是什么地区的方言呢?岭南地区的文人都知道,粤方言把“mǎo”写作“冇”;客家方言地区的人们则写作“無”或“无”,也有人写作“冇”的,上述两首山歌歌词就是例子。实,海内外学者编著的客家字典里早就清楚地说明:常用字“無”(mo),否定词,“没,没有”。“無”用在句尾时,韵母O的开口度大些。客家方言中表示松散,不结实的“p‘a?”写为“冇”,是广东梅州地区的方言字。这与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方言使用的“冇”(mou表示“无”,字形相同,而音义不同。(见中国社科院语言所黄雪贞编撰的《梅县方言词典》 当代民俗大师钟敬文教授19032002广东海丰县公平镇客家人)早年编辑的《客音情歌》中,有一首:“竹筒打水两爿开,问妹转去几时来?三萝冇谷丢落海,唔得团圆做一堆。”歌中所唱的“冇谷”就是不结实的稻谷。

《康熙字典》里“無”字,武夫切,音巫,亡也,不有也。《说文解字》作无。周易中無字俱作无。可见,新中国成立后,将“無”字简化为“无”字,是有深远的文化根源的。 “無”字,古时又通作“毛”。《后汉书马衍传》有“饥者毛食,寒者裸跣”。这说明古时毛作無。清朝国子监祭酒,湖南岳麓书院院长王先谦等人作《后汉书集觧》时,引当朝著名学者钱大昕语:“古音無如谟,声转为毛。今荆楚犹有此音。”是的,现在湖北、湖南,甚至江西西北部的民众口头语都说“毛”,表示没有。近代变法先驱,诗人黄遵宪1848--1905晚年退居故乡粤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其《人境庐诗草》一书录有客家山歌:“买梨莫买蜂咬梨,心中有病毛人知„„”原注:客语谓無曰毛,音如矛。可见,客方言中保留着古代汉语。

当代学者罗翽云(18681938,广东兴宁人)在其《客方言》一书中讲到,“無字在语末义近否。唐宋诗人多用之。”例如:

白居易《问刘十九》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無?”

朱庆馀的名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無?” 杜甫诗句:“肯访浣花老翁無?”还有其他诗人的诗句:“月满花香记得無?”“重阳曾插菊花無?”

客家人用客方言来念上述唐诗的“無”字,是十分顺口的。但是,当代著名汉语大师王力教授(广西博白县新仲村人。原村讲粤方言,但全县通用客方言,而且他的祖籍就在本县的客家村,他也通晓客方言,故可认为他也是客家人。)指出,从唐人的诗句中,我们看见大量的“無”字被用作疑问语气词,可能是读文言音来凑韵,诗句中的“無”字仍押虞鱼韵,wú,而不念máo。“無”字的上古音是mwa,它的文言音和白话音(即文读与白读,或称读


书音与口语音)是分道扬镳的。文言音逐渐变为轻唇音(wu);白话音则保留着重唇音的m而丧失了韵头。广州的“冇”,上海的“嘸有”,北京的“没有”(即“無有”)都是从上古音变来的。“無”字的字形后来才逐渐演变为“麽”字,简化为“么”。《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名著里都写作“麽”。 最后才又演变为“吗”字。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康熙字典》“無”字的另一解释:“又梵言南無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

《辞海》中“無”字的另一注释:“mo”见“南无”、nā mó,是梵文Namas的音译,一作“南谟”。“归敬”、“归命”的意思。

可见,汉唐时代,汉人“無”字的本音就是mó。这有史可证。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是在汉明帝时。天竺(今印度)的两位高僧摩腾和竺法兰带了佛教画像和佛经到中国传经授法。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国都洛阳建造一座僧院以供两位高僧居住、译经。为纪念白马负经之功,这座寺院命名白马寺。高僧在寺内译出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从此,“南無阿弥陀佛”的梵音传遍全国,流传至今。现在,无论是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和四川峨眉山,还是广东南雄的南华寺和梅州的灵光寺,僧人们做佛事时仍用古代的译音喃喃念道:“南無阿弥陀佛”。

中国佛教研究会会长任继愈生前曾当面对我讲过: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国的佛教僧尼都是用相同的古代译音念“南無阿弥陀佛”的。

综上所述,客家方言里的“無”字的读书音“wú”和口语音“mǎo”都是古代汉语。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我国语言学界公认:客方言是我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改革开放以来,有的学者断言:当代的客家话就是古代的北方话(指广义的中原,即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南部、山西南部一带)。此论尚待商榷,除去古百越人和壮、畲、瑶等族语素外,亦不无其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aa63ab868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