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

2022-07-27 03:04: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欢迎阅读!
杜甫,月夜,赏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唐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一时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因关中大旱,饥荒严重,便弃官离职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县)。杜甫有四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但只有杜占跟随在他身边,其余都分散在东部战乱地区。时逢白露节,诗人望着月色,感物伤情,不禁思念起他分散在河南、山东的几位弟弟,情难自己,便写了这首饱含念家忧国之情的五律——“夜幕降临,戍楼又敲响了宵禁的令鼓,行人绝迹,边城更显得荒寂了。只有孤雁的哀鸣,在瑟瑟秋风中声声摧心。霜露在今夜变得更加苍白,让人心生凄寒;月色皎洁,但还是比不上故乡的明亮。兄弟离散,家已残破,彼此生死的消息,又该向何处探问。平时寄出的书信都常无下落、不能被收悉,更何况现在战乱还没有停息……”诗人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戍鼓”,军鼓,这里指宵禁的信号;“断人行” ,行人断绝;“边秋”,一作“秋边”,指秋天的秦州。边城同样战事频繁、戒备森严的背景,荒寂凄凉的景象,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绘了出来。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凄凉的气氛。尤其是“一雁声”,失群的孤独,鸣音的哀凄,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此时诗人不就是一只孤雁吗?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是诗人 情异而景为之变” (王嗣奭《杜臆》的结果,因为亲人离散,心中凄伤,所以眼前的霜露格外苍白冷凄;因为家园残破,远离故土,所以异乡的明月不如故乡的明亮亲切。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诸弟分散”是哀,“无家”则是痛,而这深重的哀痛都是战乱引起的,天下像这样家破人离的家庭又有何止诗人一家呢?如此一来,“月夜忆舍 ”的“忆”就显得内涵深广了。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寄书不达”,寄出的书信送不到收信人手里;一个“长”字,既说明时间之久,又体现状况之频繁,突出战乱之祸;“况乃”更何况是;“未休兵”,战乱兵祸还没有止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寄托着对弟弟的手足之情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主题深化,境界高远。全诗语言朴实自然,辞浅而情深,情景交融,哀感动人。诗人将个人的家庭遭际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句句写景言事,句句抒感含情,意境凄楚,诗情浓郁。尤其是名句“月是故乡明”写尽了天下游子对故乡的感受,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故乡的明月永远都是最明亮的……望月思乡、赏月怀人,这是人所共有的情怀,杜甫能在众人皆有的个人情感基础之上,融入对国家、人民的大关怀,所以读工部之诗,总能感受到仁者博爱的气势,怀念妻子的《月夜》如斯,想念弟弟的本诗亦如斯。如今,当年曾经照亮杜甫情思的明月依旧,望月赏月之时,我们又在想什么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b77f3206294dd88d1d26b6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