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2022-03-30 10:05:4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禅诗《牧牛图颂》赏析》,欢迎阅读!
牧牛,赏析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__何劲松 /

接触过佛教的人都知道,唐代的大禅师们——诸如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很喜欢用 “牧牛”比喻“治心”,即将牧童比作 人,将“牛”比作“心”,或是将牧童比作“心”而将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个阶段。《景德传灯录》记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曰:牧牛!同书记长庆懒安称自己在沩山三十多年不学沩山禅,但牧一头水牯牛。这些牧牛公案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 著名禅师普明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 爱,唱和者代不乏人,远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数量之多,达洋洋二百余首,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普明禅师生卒年不详,但从万松行秀(1166- 1246《请益录》中“太白山普明禅师颂牧牛图十章”的记述来看,当是宋代僧人。 普明的牧牛图颂所绘之牛由黑变白,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渐进、历阶而升,带有神秀一系“渐修”的特色。 在唐宋诗林艺圃中,禅家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禅诗虽不足


以夺李、杜、苏、黄等人之席,但同样也是诗中的别调。据不完 全统计,唐宋时期的禅诗大致在三万首以上。禅与诗的关系,元好问的《学诗七绝》说得好:“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这说明禅与诗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以比兴诗寓禅之无上道,正是借重其“不触”“不黏”“不落言诠”“不涉理路”的艺术特征,这种特征和禅的不立文字而又不离文字的旨趣是一致的,因而能很好地显示禅境和证悟。其“不背”“不触”的艺术手法既可以让人有所体认,又不会落于理知,这就叫说而无说,言满天下而无口过。 不过,禅诗的“不落言诠”的思维方式,对今天的普通读者而言,似乎会有一种不易揣摸、难以把握的感觉。故本人不揣浅 陋,斗胆对普明禅师的颂诗略加解析,以期发其幽光,扬其清芬,使禅苑佳章不致汩没。若能使读者由此而对禅学思想有所感悟,那便是无上功德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b79a22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