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定风波》有感

2022-07-21 19:1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苏轼《定风波》有感》,欢迎阅读!
苏轼,有感,风波

读苏轼《定风波》有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定风波》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每当大声诵读时,精神总是为之一振,心襟为之一荡,一腔豪迈溢上心头。作者在序言中写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教科书如此注释: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然而,我所“看到”的是一位行者,身披蓑衣,手执竹杖,足履草鞋,劈荆斩棘,顶风冒雨行走在深山古道之中,边走边唱,吟啸山林之间,十分洒脱,相当快活!这分明是一副“驴行”写照,“驴友”派头!

现今这个时代,旅行是一种时尚活动,古时候,出门远游可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不成“驴友”都不行,腐败游基本是皇帝才能享有的特权,没冲锋衣,没防水鞋,没炉子,没热水,没速干服……,像樵夫、药农一样翻山越岭。尽管旅途劳顿艰险,但阻挡不了他们驴行的脚步,影响不了他们肆意自然的心绪,“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或独自一人登高临远,或呼朋唤友三五知己,或携一壶酒,走走停停,且歌且乐走天涯,五洲四海


皆为家,登山远望则直抒胸臆,临水迩思则缱绻徘徊。“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从李白的诗作中,不难看出当时有那么一群人,总是意欲摆脱世俗羁绊,向往山水,纵情遨游。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游历作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把游历与读书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身体力行这句格言的古代超级驴友可谓数不胜数,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行者”留其名。如孔子,历时十四载,行程数千里,周游宋国、陈国、蔡国、楚国、齐国、卫国、曹国、郑国、杞国等,游山玩水之余,传播儒家教义,弘扬“仁义礼智信”如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结交三十六个国家,开拓了丝绸之路,引进了汗血宝马、核桃、葡萄、石榴等等,作为“跨国驴友”的鼻祖,他超强的“自救”能力堪称驴友楷模,几次被抓都能成功脱险,风餐露宿算啥?能“自救”方显真本领!如谢灵运,此公不仅一生酷爱登山,而且还是个“装备控”李白有诗为赞:“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他不仅发明了“谢公屐”这一款专业登山鞋,还设计了登山服,将衣袖改小,裤子改为束脚裤。如唐玄奘,历经磨难,“降妖伏魔”往返跋涉十余万里,完成了世界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宗教旅行。如徐霞客,作为一个职业驴友,专心从事游历,坚持徒步,极少骑马和坐船,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三十余年里足迹踏遍南北十六省,后人据其记录整理成的《徐霞客游记》,堪称古代地理学和旅游学的经典书目。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古与今同,旅行,重在有一份闲适的心境,才能欣赏山水的奇趣与妙趣,在与山水的亲近和拥抱中,尽享生活的乐趣。在行走中,装一颗探求的心灵,携一份悠闲淡泊的神思,闻一闻鸟鸣虫嘶,嗅一嗅芳草鲜花,用心去感触,去领悟“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在自然中求真求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b7a25b7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1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