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笔记

2022-04-17 23:2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笔记》,欢迎阅读!
社会学,笔记

社会学笔记

1. 2. 3. 4. 5.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张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选择题)

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 农业和畜牧业—第二次 农业和手工业—第三次 农业和工商业 早期城市产生于公元前3500,最早产生于古埃及(孟菲斯、卡洪城、底比斯、法雍等) 中国也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公元2500200年(夏朝

东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周王朝采取了分封诸侯的制度,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城高潮周礼考工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建设的高潮 6. 7.

中世纪城市(西欧),年代大约为公元15世纪到16世纪。特点是:城市人口比例低、城市化水平不高 10%

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特点:1)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过程。2)欧洲城市的发展完成了由“城”到“市”的转变。3)城市功能分化。4)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8. 9. 10.

中世纪——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发展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特点:1)城市发展有北向南移动。2)城市的行政职能突出。3)城市体系完整,城市功能分化。4)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以封建统治为依托。 东西方中世纪城市发展比较:1)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2)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西欧城市多是工商业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3)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城市内部矛盾表现为封建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4)城乡关系不同。欧洲中世纪城市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封建社会则是对农村的强取豪夺。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他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而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近代城市的兴起源于工业革命。1785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重要标志的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工场工业。工业革命始于英国。

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2)城市发展具有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色彩。3)城市发展不平衡(4)城市畸形发展 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化(2)集群化(3)分散化(4)生态化(5)人本化(6)知识化。 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功活动在城市地域上的配置和组合,是城市职能的空间投影。 城市地域是城市一定区域内所处的位置和范围

城市地域结构是动态的,变化的,是由于城市只能分化带动形态分化造成的

城市的区位优势如下1)交通的便利程度(2)经济腹地(3)沿海通商条件(4)原料产地(5)接近发达的城市。 工业布局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韦伯认为,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运费,工资,积累 农业区位论:德·杜能 动态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廖什《经济的空间秩序》

中心区位论的核心内容:1)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被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所包括。2)相同等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3)各级中心地的数量分布特点是金字塔形(4)六边形面积定量关系: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是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三倍。 21. 22. 23. 24.

中心地概念:具有中心集散性质和服务功能的城市,被称为中心地

同心圆模型(选择):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 1923年提出 中心依次向外代表:1CBD2)过渡带(3)工人住宅带(4)中产阶级住宅带(5)通勤带 扇形模型: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发现城市地域分异并非同心圆状地域配置由于交通线的存在而被扭曲了。

多核心模型: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他们认为,同心圆模型和扇形模型都认为城市只有一个中心,可是多数城市有两个以上的市中心,或者一个市中心,数个副市中心。强调城市地域分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 25. 26. 27.

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极化效应(贫富差距)主要表现为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实现共同富裕)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 发展轴理论:德国经济史学家沃纳。松巴特 陆大道提出T型开发模式,这一模式被我国“八五”规划所采用。

都市带理论: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都市带是指由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系统,它是在城市发展经历了以聚集为主的城市化和聚集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着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 28. 29.

城市地域运动: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 p85(了解)

城市到中等规模时地域开始分化,首先分离出来居住区。到大城市时,工业开始从拥挤的中心部位向外迁移,形成近郊工业区,市中心的商业更加发达。特大城市时,原工业带外形成新的住宅区。 30.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2———是一个非自律的生态系统3———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4————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系统。 31. 32.

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有生产、消费、还原再生和服务等四项基本功能。(材料题:据热点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及措施)

我国城市人口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大中城市人口增长迅速。2)城市人口整体素质有待提高(3城市老龄化问题严重(分析:我国目前解决流动人口的一些举措)4城市人口流动加速,剩余劳动力增加。 33.

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即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比如由父、母、子、媳所组成的家庭;联合家庭:即由父母和两对或两对以上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或是兄弟姐妹后不分家的家庭。 34. 35. 36.

人口老龄化65岁以上占7%

社会分层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最早提出——三个维度划分社会层次:财富、威望、权利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2000年对去全国10个城市的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以职业标准为阶层划分的主要标准,将社会化为7个界限:1)管理层次(2)专业技术人员层次(3


办事员阶层(4)工人阶层(5)自雇佣者阶层(6)私营企业主阶层(7)其他阶层(未能确切区分的阶层) 37. 38. 39.

中国城市的社会等级结构正在向橄榄型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演变。现在:新阶层——特点是那些从由非公有制经济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

水平流动: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垂直流动: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之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 结构性流动: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流动(比如知青下乡)。自由流动:指个别人发生的流动,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40.

转型期我国城市代际流动有六大特点:1)城镇范围内代际流动的比例相当高,传统上的“子承父业”有了极大的改变,搞大60%~70%的人从事着与父辈不同的职业。2)城市中流动总趋势呈向上流动,即从事脑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大,而从事体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小。3)各社会阶层在社会流动上各有其特征。4)工人阶层的流动存在很大问题,其代际间的世袭率很高,而流入率很低。5)各阶层子代的流动机会是不平等的。6)流动中出现无序与越轨。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城市化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集中型城市化是城市化初期的主要趋势,扩散型城市化则是城市化后期的主要形式

外延型城市化(摊大饼)城市的离心扩散之势,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结果是:市区吞并郊区,中小城市变成大城市。 飞地型城市化往往要在特大城市的环境下才会出现,大城市郊区的卫星城几乎都是飞地型城市化的结果。

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主要指标法:一是人口比例指标;二是土地使用状况指标。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定指标。 城市人口占全国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0%以上为城市化高度发展状态达到40%以上为城市化中等发展状态(我国现状态)20%以下则为城市化低水平状态。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原动力是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与工业化结合在一起的。

城市化过程大致要经理发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全过程呈“S”形曲线运动,两节点为20%70%

郊区化: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功能的综合体。郊区化的本质是郊区城市化。 产生的主要原因——交通工具的变化 50. 51.

逆城市化: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过度城市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超过城市设施、地区资源和周围环境的负荷能力,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52. 53. 54. 55.

过度城市化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了工业化的速度。 OPI消费者物价指标

城市发展指标体系框架:1)经济指标,GDP2)社会指标,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3)生态环境指标(4)人口指标

外延粗放型发展模式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度,注意力集中在产量、数量的增加,产业、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忽视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内涵集约型发展则强调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56.

城市规划理论:希腊的希波达摩斯的城市建设体系希波丹姆;古罗马,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霍华德在1898年出版《明天,和平改革之路》,提出“花园城市”的规划设想和结构模式。 57. 58. 59.

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大、中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规划部门资质分为甲、乙、丙、丁。

1984年国务院正式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城市规划方面的第一个基础法规。1989122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一部城市规划法律 199041日正式实施。《城乡规划法》200710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60.

城市经营,也称经营城市,是指城市政府将构成城市的空间和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如土地)、人力作用资本(如城市基础设施)及其相关的延伸资本(如路、桥冠名权)和其他经济资源要素等,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聚集、重组和营运,即将城市可以用来经营的各种资源资产化,实现资源配置在容量、结构和秩序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以提升城市的价值,实现城市有形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 61.

城市管理和城市经营之间的差异:1)对城市的认识不同。在城市管理中,城市仅被视为管理的对象,而在城市经营中,城市成为一种具有资本效益的资源,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商品价值。2)理论依据不同。城市管理主要以管理学理论为基础,而城市经营主要侧重于营销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等。3)采用的主要方式不同。城市管理主要通过“有形之手”进行,而城市经营要求遵循市场规律,以“无形之手”为主要方式。4)政府的角色不同。从城市管理到城市经营,城市政府的角色将由传统的“福利型”角色向“企业型”角色转变,由消极的公共财产“守夜人”和资产的管理者向国有资产和公共资源升值的资本运作者转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bfd754dfe4733687e21aae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