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唐诗鉴赏

2022-08-06 08:1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唐诗鉴赏》,欢迎阅读!
王昌龄,二首,采莲曲,唐诗,其二

《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主要描 写了米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第一首以花、月、舟、水来 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 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 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原文】 采莲曲二首

其一

k

/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 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



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 采莲少

1




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 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 一的整体一一“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 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 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 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 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 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 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 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 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 几乎分不清孰 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 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 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 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 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 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 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 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 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

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

2

“看不见”的采莲女




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 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 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这真是 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 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 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 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 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 那目的, 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 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 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757 )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 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 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 737年(开元二十 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 748年(天宝七年) 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 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 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 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

高昂,手法细腻。有《王昌龄集》。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bfe328455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3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