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教案小班

2022-09-18 18:1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题西林壁教案小班》,欢迎阅读!
西林,小班,古诗,教案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小班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 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

,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 得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 它就是——庐山。 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 (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 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 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 法)

1 / 6




“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 ,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 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 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 但好诗不厌百回读。 读多了, 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 有自己的感受,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 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 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 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 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 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 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课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 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课件,教师引读。 四、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 目。指名读。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 他还

2 / 6




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 他不愿停留在“不识”, 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 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呀,怎么还会“不 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啊!

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 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 (学 生读全诗)

五、升华,积累运用

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练习背诵。



3 / 6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c47286034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