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教案

2023-04-05 07:09: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拟行路难教案》,欢迎阅读!
行路,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把握诗歌内容

2、运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诵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愁之感

2、鼓励学生即使世路艰难,也要怀抱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诗歌内容,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运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选自李白的《行路难》。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也是《行路难》。《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后经文人拟作,前多着一“拟”字,诗人鲍照想要借这篇《拟行路难》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以意逆志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注意情感、语速、语调。

自由诵读,用两分钟时间梳理大意,请一位同学站起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大意。

教师明确大意:

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也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命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又愁呢?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木石,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么。

三、知人论世

PPT)展示作者信息和时代背景,学生自由诵读,回答问题。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信息来看,这首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特色。

作者信息:鲍照(约415-470),南朝文学家,字明远。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诗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作者的才能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内心怀着愤世嫉俗的深沉忧愤。门阀制度就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直起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四、逐句赏析

教师学生同读,逐句赏析诗歌。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运用了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向的水,就像那高低贵贱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通过常见自然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门阀制度的不合理。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作者没有选择直面不平而去高声呐喊,而是选择“宿命论”观点来安慰自己,哀叹忧愁都没有作用。其实这里作者也是在用反嘲的笔法抨击不合理。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继而他又饮酒来慰藉自己,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行路难》的歌唱也因此断绝了。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结尾两句,作者才开始表露真情,用反问的手法直说人心有感。应该说,作者此时心中的郁结不满之情,已达到了高潮。可到了嘴边的呐喊,却只能吞声强忍,克制住了自己。两句话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将诗人的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对比阅读

回忆李白《行路难》里所表达的情感,对比李白和鲍照所写两首诗的情感异同。

同:两首诗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之情。

异:诗人鲍照在诗中主要抒发了自己在门阀制度的压迫下,郁结在心中的苦闷不平之气。

李白的诗最后两句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见李白在诗篇中不仅抒发了苦闷不平之气,还有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坚信自己一定会有实现人生抱负的那一天。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篇作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c96b51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0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