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语没有了英源词和日源词中国人会变哑巴吗?

2023-03-08 15:50: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果汉语没有了英源词和日源词中国人会变哑巴吗?》,欢迎阅读!
汉语,哑巴,中国人,如果,没有

如果汉语没有了英源词和日源词中国人会变哑巴吗?

部分从日本传入的汉语词汇。

中国知识分子曾尝试自创新词,但在与日源外来词的角逐中,几乎全面败下阵来。



清末革命党人以前把自己的反清行为称作“造反”、“起事”、“光复”,孙中山流亡日本看到当地报纸称“支那革命党首孙逸仙抵日”,顿觉眼前一亮,从此采用了“革命”一词并在党人中推广使用,国民革命时代这个词在全国得以普及。其实,“革命”出自《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但这个词已在中国人生活中消失,日本人采用此词对应英语的“revolution”并赋予现代意义,将其用活。

“经济”在古汉语中出现过,《宋史·王安石传》写道:“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这里是指“经世济民”的意思,泛指参与政治,治理国家。日本人用“经济”一词对应“economy”,赋予新义,传入中国成为日常用语。“人民”在古代汉语中也能寻觅身影,不过它是“人”和“民”两个单音节词,日本学人给它赋予现代含义。

中国知识分子曾尝试自创新词以对抗外来词汇。某些音译的西语


词的确逐渐被淘汰,但在与日源外来词的角逐中,几乎全面败下阵来,日本人创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新词,简直所向披靡。日本明治时代的大启蒙家西蒙周就是个造词高手,他创制的“哲学艺术、技术”等词汇与中国人的生活已密不可分。

梁启超起初坚决反对用日语新义的“革命”一词,而主张翻译成“变革”,但他本人声望再高,也斗不过时尚,只得妥协,最终他自己还写了篇文章《中国历史上的革命研究》。

早期国民党的知识分子较早密集关注西方的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bourgeois”(资产阶级),但都未普及;朱执信还反对用当时的日语词“绅士阀”来翻译“capitalist”(资本家);最终还是日语词“资本家”和日语组词组合而来的“资产阶级”胜出。

中国人用“格物学”或“格致学”来翻译“physics”,最终却败给了日语词“物理学”。民国初年,中国知识分子曾用“德谟克拉西”翻译“democracy”,用“赛因斯”翻译“science”,即我们所熟悉的“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个中国人自创的音译词如昙花一现,很快被日本人创造的日语词“民主”和“科学”所代替。

“民主”和“科学”是日本人创造的日语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c9bfc48f7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