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来历及习俗介绍

2022-04-04 11:44: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端午节来历及习俗介绍》,欢迎阅读!
端午节,来历,习俗,介绍



端午节

(一)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 。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

关于端午节由来的说法有十种之多,最为普遍的说法是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 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屈原,著名爱国诗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端午节的习俗

1. 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






2.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3.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4. 栓五彩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5. 悬艾叶: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用以驱瘴。

6.放风筝: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7.雄黄酒: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



谜语: 两片绿叶把米装,小绳一绑真漂亮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ca7d2c074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1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