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米勒和劳伦斯书信

2022-12-21 11:3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亨利米勒和劳伦斯书信》,欢迎阅读!
劳伦斯,米勒,亨利,书信

亨利米勒和劳伦斯书信

半个多世纪前,英国文学家沃尔芙曾向她的朋友诉苦:这些日子没人写信了,把这些信与18世纪相比,它们来得这么少,这么断断续续的。

其实,沃尔芙的时代仍然可以说是“书信时代”,那时,最高级的通讯工具还是相当落后的手摇式的电话。而从那以后,通讯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到了今日更是日益缩小为一个”村落”。普及的手机、电话以及电子函件,所有这一切使得人们在方便沟通的同时,导致了的另外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作为一种经典的情感沟通方式——书信的没落。

如果说,在模拟技术电话时代,由于成本昂贵和技术的困难,电话还难以普及。为书信的存在留下了广阔的“生存空间”。那么,在一根头发丝粗的光纤上成千上万人可同时通话的数字通讯时代,这最后的屏障也灰飞烟灭。“天上卫星,地面微波,地下光缆”的现代立体通讯网络,把书信“一网打尽”。一个人的情感世界逐渐简约为几个熟悉的数码(电话号码),一个城市简化为一本厚厚的电话簿。

整个一部文明史,书信是文字文明以来除口头交流以外,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鸿雁传书”“家书抵万金”,便是人类书信数千年沧桑后的文化经验。其实,即使在十几年前,“我收到了封家信”“我写了封情书”,还都是令人极为兴奋的事。那时,人们在一种等待的甘辛和收读书信的狂喜中,体验到了一份份厚重的亲情和友谊;


而且,从保存的一封封家书、友信中,也许还能找到人生的某种寄托和眷顾。而今日谁还会为亲朋的一封书信而一夜睡不着觉呢?因为情感信息交流太方便了,完全不必费力气,你只要摁几下键,便尽可“万里通情款”。

然而,现代通讯技术给人带来方便的时候,在这种“高效率”的情感传递中,似乎又让人丧失的什么。就像几年前,我离乡到外地求学,非常希望同长自己许多的哥哥相互养成通信的习惯,以补救过去心灵交流的缺乏。而事实上是,我写了封长信,他却三言两语地仅寄回了家里新装的电话号码,我的心凉了下来。后来,我也一直同他用电话“通信”,可是在信纸上能坦露心灵对话的亲切感完全失却,兄弟之间的隔膜将永久存在。

现代通讯时代的确是一个高度快捷、方便沟通的“效率时代”,然而又是一个平面化浮躁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的行动逻辑,根本上就不会允许人们坐在暖暖的灯光下与远方的亲友作心灵的对话。已拥有了“全球通”的人类只会用“嘴巴”传情了。这时候,几千年“书信文化”凝塑的文化生存体验还能留存多少?也许,“家书抵万金”或“鸿雁传书”这种书信文化的经典描述,到了我们下一代就无人能读懂其中的文化内涵,更无法感悟它积淀的甘辛。

也许,德里达会认为电话交流是一种“在场”的“言语活动”,而书信则是对话人“缺席”“书写”然而,正是这种对话人的“缺席”,为书信创造了可以多重“深度读解”的情感审美空间:而对话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d47f7afde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