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鹧鸪》阅读答案及赏析 - 诗词阅读及答案

2022-04-27 23:11: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郑谷《鹧鸪》阅读答案及赏析 - 诗词阅读及答案 》,欢迎阅读!
郑谷,答案,鹧鸪,阅读,赏析

郑谷《鹧鸪》阅读答案及赏析 - 诗词阅读及答案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注】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 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6.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锦翼两字,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近山鸡则是将鹧鸪与山鸡作比,表现其有类似山鸡的美丽品相和高雅风致。

B. 颔联描绘了暮雨潇潇、落红片片、鹧鸪啼声之中的青草湖、黄陵庙,用雨昏花落的意象给全诗平添了怡然闲适的气氛。

C. 颈联中的游子因闻鹧鸪而征袖湿,由鹧鸪转而写人,承接自然巧妙。佳人才唱翠眉低,也是因鹧鸪啼鸣动了情思。

D. 尾联写湘江浩淼,夕阳西下,苦竹丛深,在这样的环境里,鹧鸪啼鸣的呼应回荡更显得凄婉绵长;虽未写人而人的情感尽在其中。

7. 请赏析颈联中乍才的表达作用。8.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有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词和郑诗都借鹧鸪啼鸣表达哀怨感慨之情,其哀怨感慨的原因有何不同?答案:

7. 答案示例:乍才,意为刚刚,就。远行的游子,刚听到鹧鸪的悲鸣,就顿时泪湿衣袖;闺中的佳人,才启歌喉,就翠眉紧蹙。乍、才两个词强调了鹧鸪的啼鸣一下子就引发了人的情感,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动人。

评分标准:在还原颈联所写的情境中突出乍才的意思即可8. 辛词中,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兼有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因而哀怨感慨。郑诗中,游子在羁旅中思乡怀人,思妇思念游子;因而哀怨感慨。

阅读练习二:

(1)《鹧鸪》中的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两句,让人仿佛置身于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羁旅乡思之愁,郑谷的《鹧鸪》中也表现了这种情思的诗句是: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3这首诗咏物诗重在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第三联关于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3.参考答案

1)颈联处用了侧面描写(1分),诗人通过游子闻声而落泪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1


分)侧面写出鹧鸪声的哀怨(1分)

2)诗歌前两联主要刻画了鹧鸪的外形、习性和所处环境,渲染了孤寂凄清的氛围,颈联写游子和佳人在听到鹧鸪声后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尾联写鹧鸪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或者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苦竹深处太阳西下,景色越发幽冷(3分),借景抒情,透露出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1分) 翻译:

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嬉戏,只见他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 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象。

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 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 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水乳交融;

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赏析】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

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了。

赏析二:

谷有诗400多篇传世,最著名的就是这首《鹧鸪》。因为这首鹧鸪诗,郑鹧鸪成了郑谷的别名。《唐才子传》中评价说,郑谷尝赋鹧鸪,警绝,可见《鹧鸪》当时传诵之盛。

鹧鸪,是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因其鸣声酷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抒写逐客游子之情怀。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是浓墨重彩渲染其鸣声特点,着力刻画鹧鸪的神韵。 首联咏其形,运用对比手法描绘鹧鸪的外在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前四字揭示了鹧鸪的习性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喜欢在轻烟弥漫而温暖的荒草地上嬉戏;后三字勾勒出鹧鸪美丽的外表色彩斑斓,羽毛齐整。品流应得近山鸡,引出比较对象,将鹧鸪与山鸡作比,表现其类似山鸡的美丽品相和高雅风致。

后三联均咏其声,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通过鹧鸪鸣声的悲恻动人,咏叹鹧鸪内在的情韵,着力营造哀怨凄切的意境。

颔联用苍凉、凄清的环境进行衬托。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在湘江溺水而殁。后人遂立祠于湘江畔,此祠即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亡之地,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足以使人产生凄楚的幽思遐想,而诗人又雪上加霜,用雨昏、花落等凄苦的意象给它平添了浓重的伤感气氛。寒荒的青草湖、冷落的黄陵庙,在潇潇暮雨、落红片片之中更显凄怆。此时此刻,鹧鸪的鸣声是何等愁苦,有一种令人肝肠寸断的韵味。颈联用游子、佳人的两个动作细节从侧面进行衬托远行的游子,刚一听到鹧鸪的悲鸣之声,顿时涕泣如雨,泪湿衣袖;闺中的佳人,因思念远方的游子,想唱一曲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以寄托情思,但才启歌喉,就悲情难抑,愁云锁眼,不由得低下了紧蹙的翠眉。这两个细节,惟妙惟肖,用实写的人之哀情,把虚写的鸟之哀啼烘托得淋漓尽致,使鹧鸪的悲鸣之声俨然成了天涯游子的断肠歌,高楼少妇的相思曲。

尾联紧承游子佳人而来,巧妙地将人鸟合一,收束全诗。此联内涵极为丰富,意味隽永,有余音袅袅,绕梁不息之妙。诗人运用比拟、象征、双关等手法,使人鸟相融,浑然一体。相呼相应,既指鹧鸪的哀鸣行不得也哥哥,在凄凉的江上互相呼应,又暗喻游子与佳人双方绵绵不尽的情思在互相感应。但是,湘江宽阔,烟波浩渺,鹧鸪的呼应之声是多么无助;旅途漫漫,思而不见,游子与佳人的感应是多么无奈。末句苦竹丛深日向西,赋予鹧鸪深刻的象征意义。那些怕冷的鹧鸪在在苦竹丛中寻找可以栖身的暖窝,但日已偏西,暖窝难觅。鹧鸪的无助、无奈,不正是旅途上的游子踽踽独行、归家无期的象征吗? 综上所述,《鹧鸪》构思精妙,选材精当,语言精美;景物凄凉,情感凄怆,意境凄迷,不愧为同类题材中的警绝之作。诗人郑谷因《鹧鸪》而赢得郑鹧鸪的美誉,真可谓实至名归。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d49638a03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1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