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水龙吟》赏析

2022-12-06 03:1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辛弃疾词《水龙吟》赏析》,欢迎阅读!
水龙吟,辛弃疾,赏析



辛弃疾这首词写于他南渡归宋的第十二年,此时作者34岁,眼看南归多年,却投闲置散,做了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岁月流逝,英雄渐老,壮志难酬,在登上健康赏心亭远望时,不能不一吐心中的苦闷和牢骚,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充满忧愤的词。

这首词的上片,上片写景抒情。“楚天”二句,写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遥岑”三句写山,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引起词人的愁恨亦愈深愈重,另一方面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写远山“献愁供恨”——实际上是作者看见沦陷区的山,想到那里的人民而痛苦发愁。“落日”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词人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的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落日、断鸿,令人想到日益衰退的南宋国势,诗人在其中,得不到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抒发了自己英雄孤独、壮志难酬的悲愤。本以为可以一展抱负,收复失地,却一直被猜忌排挤,挂认同。故乡在北方、渡江归宋的诗人,就像一只孤雁断鸿,成了江南游子。他写自己于闲职,无处施展,腰间本应驰骋沙场的宝刀空自悬挂着,诗人内心苦闷,内心感情强烈却无处发泄,只好用力的拍打着栏杆,可是栏杆拍遍了又怎么样?没有人看重他的志向,他在这个偏安一隅的政权里没有知音,更不会有施展报复的机会。“把吴钩看了”三句直抒胸臆,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一句,更是把诗人的真心表现了出来,“几回醉把栏杆拍”,胸中无处抒发的苦闷之气只能借拍打栏杆发泄,强烈的感情蕴在相对有些平淡的语气中,却更让人觉得无奈,登临之意“无人会”,遥想诗人寂寞孤苦的身影,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到了词的下片,他就直接言志,用了三个典故。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张翰弃官南归的典故,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家乡吴中味美的莼菜羹、鲈鱼脍,遂弃官南归。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金人的仇恨,和对南宋朝廷的愤慨,抒发了多重感慨。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用这个典故来表明自己无意于个人私利。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里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这里是作者全词的高潮,表达了作者一番报国热情被闲置,年岁渐老,壮志难酬的担忧和苦闷。

诗人这几个典故来说,自己思念故乡,但绝不像是为吃莼菜羹、鲈鱼脍而还乡的张翰,也不在乎个人私利,不像许汜求田问舍。自己有的是更远大的志向,领兵北上,收复失地,才是自己的心愿,哪里是他们能比的。但诗人无心私利,一心为国,却无人是知音。在一个苟且偷安的朝廷里,被挂以闲职而无所作为,不能一逞豪气,收复故土,一腔热血无处洒,只能空自老去,英雄埋没,实现心愿的机会越来越小,念此怎能不伤悲?

1




最后,诗人只能感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请求谁唤来美人,为我擦拭这泪水呢?这是诗人自我感伤,壮志未酬,又无知己,更得不到慰藉与同情,是何等的孤独!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d4c288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d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