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2022-04-13 01:10:0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欢迎阅读!
小学生,重要性,培养,能力,数学

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红棉小学 刘秋月

摘要: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数学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想方法的理解,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等特点,应该说,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教学改革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同时,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数学阅读 自学能力 重要环节

研究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 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 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数学只要懂得演算就够了。其实,随着课程改革,社会越来越数学化,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还要重视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如果教学内容涉及到教材上的内容,最常用的做法就是把教材上的图片、例题、公式的推导过程、甚至练习题全部搬到了大屏幕上,用课件出示。教材顶多被当成了学生的练习册,只有到做练习时,教师才会让学生看教材,完成相应的练习。以至于对教材中例题的分析、公式推导、概念、结论等内容,学生没有机会阅读,都被其他的教学形式取代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了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更不会想到通过阅读教材来自主构建新知,到问题,也往往直接问老师或同学或家长,不会想去通过阅读教材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数学课本的教育功能,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把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做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现。

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将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互相结合, 或互相转化, 以达到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小学生使用的数学教材,是许多专家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所以,充分利用现行教材开展阅读教学,完全是可能的。

尤其是低年级教材,大量的图片取代了文字,文字少了,材料中出现的相关结论性文字,就显得更加珍贵了,不细细研读,是很难体会到概念的真正意义。

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有的是图,有的是图文,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但对于有的孩子来说,解决问题时的错误并不在于计算,而在于理解题意,这往往是由于没有把生活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算式中的数量关系沟通起来。而沟通的“桥梁”就是在于学生是否会“阅读”,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孩子们用手指着看图,看字,然后读题,然后用自己组织的语言说题意,可以个人说,小组说,一起说等,形式可以千变万化,关键在于让学生开口说。因此,从低年级开始就要重视数学阅读能


力的培养,让一年级学生在脑海中会用一些数学术语,如“来了„„,走了„„一共„„,剩下„„”等,并通过说,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概括化。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到日常用语与数学用语的“翻译”工作,做好这一工作,为以后学习解决问题作好准备。 二.指导学生动手。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倒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二是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感悟新概念,深入理解;三是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内化,变“厚”为“薄”。

数学教材上,有一些内容的教学,教师感到很难通过探究讨论、知识迁移、创设情景等手段来获得对新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通常只好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可细想一想,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到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可能会采用更合理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阅读,应该是一数学活动,通过读,动手等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学课本第十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节课文字叙述比较多,我采用学生通过阅读而达到自学的方法,其要求:学生自带各种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牙膏盒、药盒)边观察边用手摸一摸,再看书,认真体会什么是面、棱、顶点,学生再填表(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表):



通过学生填表全面系统的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学生通过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外,同样也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机会,这样做,也能体现出学生是“数学习的主人”。

画一画。这里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画图,一是标出重点词语。例如,在教材第六册数学课本中,有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简便算法。教材中讲,要先从被除数和除数中划去相同个数的0,再计算就简便了。但是有余数时,还要把划去的0再添上,竖式旁边就有这样的小注。“注意:余数末尾要添0”,学生阅读时都很认真地看了这行小注,但有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我马上就让学生赶快画上了“?”。并告诉学生以后阅读时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要打“?”

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完全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在感受知识产生强烈需求的同时,也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


础。

在学到知识同时,也体会到学习乐趣,特别要说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也掌握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阅读。

.加强阅读,明晰题目要求,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我们在学生作业本、练习册、测试卷中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况:3抄写成5加法当作减法,题目要求画垂线学生却画成平行线,„„又如:人教版三年级有一道这样的练习题:三年级258人,比四年级少89人,两个年级一共多少人? A同学:258-89=169(人) B同学:258+89=347(人)

C同学:258+89=347(人)347+258=605(人)以上两个同学的回答,思路是错误的,只有第三个是正确的。题目不难,但做错了,而细细思考这种“马虎”现象,感觉应该与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有关联。

我认为学生在读题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目读完,只是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草草把题目做完了;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到某个字或某个隐藏条件的存在,题做错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读出概念真正的含义,读出概念中关键词中的注意点,读出可能会出现的错误。

(1)自我提问法:在阅读题的过程中,可以问:未知条件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能够确定未知量吗?多余还是不足?在回顾步骤时问:我能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吗?我能运用这个结果或方法在其他问题上吗?等等。

(2)相互提问法:讨论是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这就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形成教学整体:“采用讨论的方式,大家提出问题,彼此解答、辩论、纠正、补充”使学生通过学习,自觉地形成适当的阅读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3)说题:通过说题:①让学生清楚用语言表达数学的解题程序;②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解题的思考;②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清楚表达解题思路,从而掌握综合思维能力。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终身有益,而坏习惯也会影响学生一生的。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通过阅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正确而迅速地解决问题。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每节课上让学生有机会阅读教材,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增强。学生如果拥有阅读的能力,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将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d51c9b052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