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文化演变探析

2022-03-25 14:55: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傩文化演变探析》,欢迎阅读!
探析,演变,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傩文化演变探析

作者:王清敏

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1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文化都受到严重影响,黔北仡佬族的傩文化在各种艺术形式中艰难地延续着。不难想象,一旦他们的民族文化消失,则其作为向心力的民族精神也必定会消失,而仡佬族也将难以真正以自己应有的身份存在。探寻其文化精神,找到其生存的依据,迫在眉睫。 关键词:傩 功能 演变

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鬼逐疫的巫术仪式,是原始巫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诸多原因,这种文化面临严峻考验,濒于消亡。而黔北仡佬族由于自然的屏障,还较好地在生活中保留着这一原始文化。

从商周、汉唐至两宋,再到明清,在这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傩的表现形式经历了傩傩戏的发展,而傩的主题则经历了驱疫娱神娱人的发展。从文化发展传承的特质上看,这一变化必须从其演变历程与流传区域考证。

从其演变过程来考证, 先秦的傩文化主要表现为傩祭,还具有驱逐疫鬼的功能。《礼·月令》中记载:季春之月,命国傩九门磔攘,以毕春气……仲秋之月,天子乃傩,以达秋……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征鸟厉疾。[1]”季春之月,寒暑变易,阴阳失调,疫病也最易流行,人们认为是鬼神最易趁机作祟的时候,所以此时要举行傩祭,与邪恶的疫鬼相抗衡。《周礼·夏官》中记载了当时的傩祭场面: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2]”汉代的许多文献对方相氏行傩驱疫的场面也有详细的记载。《后汉书·礼仪志》的大傩篇记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主要目的也是逐疫。在傩仪中,这种逐除的仪式活动是建立在神话思维上的,人们认为可以通过仪式而获得神灵和其他超自然力量的庇佑,驱逐有碍人类生存的神秘的不利因素。同時,巫师的念诵、对白、音乐、舞蹈等形式可以悦神。

到唐代,宫廷傩礼事先在太常寺预演(阅傩)时,百姓都可以进去观看,成为官民同乐的一个文化节日;晚唐傩制更走向乐舞化,主角从蒙熊皮变成穿熊皮大衣,更华贵了,并且戴上了木面具。假面侲子达到500名之多,不再唱十二兽吃鬼歌,而是呼(十二)神名。狮子舞也开始进入宫廷傩礼表演,为傩文化从驱疫到娱神到娱人的功能转变做了铺垫。从傩诞生以来,宫廷的大傩都是由巫觋主持。宋代发生了重大改变,大傩改为由执掌亲事房官员及教坊承担,这标志着傩仪的性质由原来完全的祭祀性转向了表演性和娱乐性,由娱神过渡为娱人。 从其流传区域看,傩文化是随着中原文化向四方扩张的,其流传过程是由北向南,自东而西的,这个流动过程主要发生在两宋。北宋时期,傩在南方盛行,宋室南迁后,统治者的更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d6c9ca4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