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人损益中寻人生之道,附天人损益论

2022-12-28 15:03:3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天人损益中寻人生之道,附天人损益论》,欢迎阅读!
损益,天人,人生

哲人曾经讲过,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去活,尽管说得绝对而苛刻,但也透露出人类中一部分人对思考人生问题的紧迫感。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讲的就是人类有史以来,那些热衷于思考人生问题的哲人们的主要观点。

此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贯通和清晰。人生问题古人有,今人也有;中国人有,外国人也有,这些古今中外人们的思考,有其个性,也有其共性,找到其共性,就可以将其贯通。在这里,冯友兰先生以“天人损益”四个字打通了古今中外,让读者对人生问题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也是本书还有一个名字叫《天人损益论》的原因。

所谓“天人损益”,是说在人生理想上有两种基本状态:一种是“天”即自然状态;种是“人”即人为状态。通过对这两种状态的“损益”即增加或减少,人类有关人生问题的所有主要观点,就可以排成一个序列:损道、中道、益道。损道即在做减法,老庄哲学认为人为的东西不好,顺其自然才好;柏拉图进一步,认为只有那个理念世界才是完善的,自然的世界也是有缺陷的;至佛教及近代叔本华哲学则更进一步,认为必待将一切都减至虚无,人生才达至境。益道却在做加法,先是杨朱及古希腊的享乐主义哲学家们,他们认为自己当下的人生快乐才是最现实的,墨子及功利派哲学家再增加一些人为因素,认为人类应当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到近代一些持进步思想的哲学家则认为现在的、自然的状态都不是好的,人类经过努力则能在未来达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他们极度推崇人为的力量,以为人最终能在人间建一个天堂。中道就是调和自然与人为,在中国有孔孟一派,在西方则由亚里士多德集大成。

将所有的人生哲学浏览过,便可以发现,没有一种人生哲学是正确的。哲学家们有所见,就有所蔽,所见越坚决,其蔽便越明显,哲学家有其大智慧的同时,都有其大谬误,无不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并不见得非要信奉某种人生哲学而是要在各种观点中,寻求出最适合自己的,这种人生哲学或许会有一些综合及变形,但却能让我们对人生多一些思考。经过思考的人生,才是自觉的人生,自觉的人生,可能更自由、更有意义,最终也更幸福。未经思考的人生一样可以活,但这样的人生一定是有缺憾的。

附:

在《天人损益论》这部书的《绪论》中,我把这部书的主要思想做了一个概括的叙述。我认为人所经验之事物,不外天然的及人为的两类。自生自灭,无待于人,是天然之物。人为的事物,其存在必待于人,与天然的事物恰恰相反。实际的世界,有好亦有不好;实际的人生,有苦亦有乐。此为事实,无人不知。

哲学史中大哲学家亦无不知。其所争辩,全在于对于此事实之解释及评论。哲学史中,有一派哲学家以现在之好为固有,而以现在之不好为起于人为。依此说,则人本来有乐无苦,现在诸苦,乃其自作自受。诸宗教中之哲学,大都持此说法。又有一派哲学家,则以现在之不好,为世界之本来面目,现在之好,则全由于人力。依此说,则人本来有苦无乐,以其战胜天然,方有现在之情形。中国哲学史中,性善与性恶之辩--一派哲学家谓人性本善,其恶乃由于习染;一派则谓人性本恶,其善乃由于人为(即荀子所谓伪)--为一大问题。而希腊哲学史中,"天然""人定"之争--一派哲学家谓道德根于天然,故一而不变;一派则谓纯系人意所立,故多而常变;欧洲近古哲学中,有神与无神之辩--谓宇宙系起于非物质之高尚原理抑系仅由盲力--亦为难解决的问题。


凡此诸争辩,其根本问题,即是好及不好之果由于天然或人为。既有如此相反的哲学则其实现之道,亦必相反。上所说之哲学,其一派谓人为是致不好之源;人方以文明自喜,而不知人生苦恼,正由于此。若依此说,则必废去文明,返于原始。本老子所谓"日损"《道德经》四十八章)我名此派哲学"损道"其他一派则谓现在世界虽有不好,而比之过去,已为远胜;其所以仍有苦恼者,则以人尚未十分进步,而文明尚未臻极境也。吾人幸福,全在富有的将来,而不在已死的过去,若依此说,则吾人必力图创造,以人力胜天行,竭力奋斗,庶几将来"乐园",不在"天城"(西洋中世纪宗教家圣奥古斯丁所作书名)而在"人国"(培根《新工具》中语)。本老子所谓"日益",我名此派哲学"益道"。此外尚有一派,以为天然人为,本来不相冲突;人为乃所以辅助天然,而非破坏天然;现在世界即为最好,现在活动即为快乐。我名此派曰"中道"

属于所谓损道诸哲学,虽皆主损,而其损之程度,则有差别。

中国道家老庄之流,以为现在的世界之天然境界即好,所须去掉者只人为的境界而已。此派虽主损而不否认现世。我名此派曰浪漫派。

柏拉图以为现在的世界之上,尚有一完美的理想世界。现在世界之事物是相对的,理想世界之概念是绝对的。现在世界可见而不可思,理想世界可思而不可见。我名此派曰理想派。 佛教及西洋近代叔本华之哲学亦以为现在世界之上,尚有一完善美满的世界。但此世界,不但不可见,且亦不可思,所谓不可思议境界。我名此派曰虚无派。

属于所谓益道诸哲学,虽皆主益,而其益之程度,亦有差别。

如杨朱之流以最大的目前快乐为最好,目前舒适即是当下"乐园"。我名此派曰快乐派。 如墨子功利家之流,以为人宜牺牲目前快乐而求将来较远最大多数人之安全繁荣。我名此派为功利派。

西洋近代哲学家,如培根、笛卡儿等,以为吾人如果有充分的知识、权力与进步,则可得一最好世界,于其中可以最少努力而得最多的好;人现宜力战天然,以拓"人国"。我名此派曰进步派。

至于属于所谓中道诸哲学则如儒家说天及性,与道家所说道德颇同,但以仁、义、礼、智亦为人性之自然。亚里士多德继柏拉图之后亦说概念,但认为概念即在感觉世界之中,世界诸物之生长变化,即所以实现概念。宋元明诸哲学家,颇受所谓"二氏"之影响,但不于寂灭中求"静定",而谓静定即在日用酬酢之中。西洋近代哲学注重"自我",于是""""之间界限分明。黑格尔之哲学乃说明"""非我"是一非异;绝对的精神虽常在创造,而实一无所得。

合此十派别,而世界哲学史上所已有之哲学之重要派别乃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d9cef6b7e21af45b307a8d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