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的概念隐喻

2023-06-25 00:0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论语》中的概念隐喻》,欢迎阅读!
论语,隐喻,浅析,概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论语》中的概念隐喻

作者:黄诗翩

来源:《丝路视野》2018年第27

【摘要】研究隐喻的学者们普遍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研究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论语》中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学生们的日常对话,对话展现了语言所具有的比喻性特点。本文以《论语》为语料,以概念隐喻为理论依据,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论语》中存在的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论语》中所要传达的儒家思想和意义。

【关键词】概念隐喻;《论语》;儒家思想 一、隐喻的概念和分类 (一)隐喻的概念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并指出隐喻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隐喻是将源域的经验投射到目标域,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 (二)隐喻的分类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并且根据始发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本体隐喻方位隐喻

二、《论语》中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 (一)对隐喻的研究

隐喻一词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和《诗学》中多处提到了隐喻,其中他所提出的替换因存在于词汇层面上,故称之为词汇隐喻之父。

2000年,国内学者赵艳芳编写的《认知语言学概论》成为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的专著。同年,束定芳出版的《隐喻学研究》一书中,将隐喻研究分为三个不同的方面:修辞学研究、语义学研究、多学科研究,并对如何界定隐喻、隐喻的工作机制和理解、隐喻的认知价值问题做了简要讨论。此外隐喻的研究范围也正向更多的学科扩展。 (二)对《论语》中概念隐喻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王银娜尝试从《论语》中的概念隐喻的角度来挖掘儒家思想,通过分析指出在《论语》中存在四个概念隐喻,即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家庭、学道是行路、上下方位隐喻、抽象概念是具体事物。考察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影响,分析了孔子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孟俏则利用意象图式的原理对部分隐喻的结构成因进行了分析,推导中国古代人们的认知模式,并解释了这些隐喻易于理解,广为流传的原因。也有其他学者从认知角度讨论了《论语》中隐喻翻译的研究。周春洁从词汇、句子、语篇层面分析了《论语》中隐喻的运作机制并探讨了隐喻对《论语》中思想表达的影响和作用,提出隐喻认知价值的传递决定着隐喻翻译的成败,隐喻的修辞功能在隐喻翻译特别是扩展隐喻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 三、《论语》中概念隐喻的研究总结与不足 (一)结构隐喻 1.将人比作植物的隐喻

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源域是松树和柏树,目标域却难以得知。事实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能知道孔子希望人要有像松树和柏树一样的精神。 2.将人比作动物的隐喻

例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该隐喻的源域是虎和龟壳,也难以看出目标域。但结合时代背景,可以看出目标域是季氏家族和颛臾这是这第一层含义,更深层次的含义是用管理者和监护人映射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 3.将人比作无生命物体的隐喻

孔子主张人应多才多艺而不是器物一样一成不变。它以无生命物体作为源域映射那些不变的人,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特性。 (二)本体隐喻 1.“的隐喻

在《论语》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孔子在多处提到。它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孔子将其视为一个实体,而且将其拟人化。在的隐喻中,孔子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从而形成了的本体隐喻。 2.“的隐喻

政治上,孔子坚持政府应该采取仁政政策,提倡以德治民。所以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总星共之的治国理念。孔子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体现了孔子以德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也是当今的政治和社会追求,是《论语》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

(三)方位隐喻 1.上下隐喻

上下隐喻可以分为两类:重要地位为上,次要地位为下;理想状态为上,欠理想状态为下。例如,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以上下方位映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2.远近隐喻

例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以为源域,映射现在和未来,激励人们不应满足于现状,而应不断向前进步。 (四)研究存在的不足

事实上,《论语》中仍然存在大量隐喻,例如有关”“、修身的隐喻。本文提到的仅是其中几个例子,这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也是现在国内对《论语》中概念隐喻的研究的不足所在。然而,本文对《论语》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隐喻类型作了较详细的分类、阐释和总结,以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概念隐喻及其在《论语》中的含义。 参考文献

[1]孟俏.认知语言视角下《论语》中概念隐喻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2]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黄诗翩(1995.11),女,汉族,浙江浦江人,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e46c88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6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